胃、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病,其治疗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最新研究指出,细菌感染是导致某类溃疡的主要因素。许多过去用常规疗法无效的溃疡,现改用抗生素治疗,收到显著疗效。胃溃疡的形成。在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内壁由一层黏膜保护,使之与腐蚀性消化液隔离。但有时保护黏液和酸性消化液之间失去平衡,胃壁或消化道便受到损害而形成溃疡。此病形成的过程中还夹杂其他因素,包括胃酸分泌过多,或更为常见的胃液分泌不足。此外,吸烟也是致病因素,酒精也会刺激胃壁,削弱黏膜层,使之易受甚至是正常份量的胃液损害。阿司匹林、布洛芬以及其他同类药物也会减少黏液的分泌,如经常服用影响更严重。
患者除了配合医生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外,饮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保证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通过饮食调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的愈合。长期以来,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治疗存在一些沿用已久的旧观念,随着临床发展,专家发现属于无科学依据,必须加以改变,这对溃疡病的治疗、预防、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旧观念1:消化性溃疡患者平时宜少食多餐。
新观念:除了急性期需要少食多餐外,平时应该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饥饱适中。
少食多餐曾被奉为一条重要的饮食原则,近年来已被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推翻。有专家调查了3000名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他们均有典型的饥饿性疼痛症状,平时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以食止痛,因而饮食无规律,病情加重者占2/3。医学研究发现,食物进入胃内,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和胃酸,也能强烈刺激胃酸分泌,但每次进餐引起胃酸分泌一般可持续3小时之久。因此,少食多餐就意味着不断地刺激胃酸分泌,溃疡面就会不断受到侵蚀。专家主张,除了急性期合并出血或水肿性幽门梗阻需采用少食多餐外,平时应以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为宜。
旧观念2:溃疡病患者活动期只能进细软食物,如稀饭、烂面条等。
新观念:溃疡病患者活动期不出现呕血,仅表现为黑便时可以进普通饮食。
人们在进食时,食物若经过反复细嚼就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唾液不仅能中和胃酸,而且具有提高黏膜屏障的作用。然而如果经常进细软食物,咀嚼时间较少,则唾液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也会减小。
旧观念3:溃疡病患者不可吃辣椒。
新观念:溃疡病患者可以适当吃一些辣椒。
动物试验发现,浓度不太强的辣椒煎剂对胃酸分泌并无明显影响,适度的辣椒煎液,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因此专家认为,溃疡病患者可以适量吃一些辣椒。当然,如果吃辣椒后溃疡病的症状明显加重,则应禁止吃辣椒。
旧观念4:溃疡病患者饮牛奶可以保护胃黏膜。
新观念:溃疡病患者在活动期不宜饮牛奶,溃疡愈合后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牛奶。
国外有一位叫西皮的医生,曾主张溃疡病发作时停止一般饮食,每小时饮牛奶90毫升,认为这样可以降低胃酸,保护溃疡面和控制出血,这就是医生们熟知的“西皮氏饮食”。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每日1~2小时喝一次牛奶,并定时测量胃液酸度,发现胃液酸度明显高于一日三餐的普通饮食对照组。因为牛奶含蛋白质和钙较丰富,两者均能刺激胃体细胞分泌较多的胃酸,这对溃疡病的活动期是不利的。
旧观念5:溃疡病患者不宜吃粗纤维食品。
新观念:溃疡病患者可以进粗纤维饮食。
研究表明,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其溃疡发病率反而高,且易复发。如果提高饮食中粗纤维膳食的比例,可以缩短胃扩张的时间,降低胃酸的分泌,可见食物中的纤维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因此专家建议,溃疡病患者可以适当多进一些粗纤维饮食,如韭菜、芹菜、白菜、麦片、黑面包等。
(来源《医药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