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贯,字一卿,明从化县韶洞(今灌村区)人。成化十八年(1482)生。其父元昌简静好礼,乡人称为翠峰先生。黎贯自小凝重好学,12岁能诗,正德二年(1507)会试乡荐,正德六年(1511)中乙榜,授建平县(今安徽郎溪县)教谕。当时江东习俗生下女婴多溺死,黎贯抵任以后,请监司严加禁止,移风易俗。该县文庙已倾记,黎贯将其拆了重建。又带头捐俸修葺名宦词,撰文记载此事。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选庶吉士。黎贯是从化建县后第一位登第之进士。他所作的《大礼庆成赋》,文采为时人称道。
散馆授官陕西监察御史,他上疏指出京师火甲制度的弊病,皇帝准奏,使百姓得以解困。后来奉命到福建清查军饷。福建镇守太监尚春伙同布政使-军饷,他们托人向黎贯求情,黎贯毫不循私,坚持按劾,悉数追回上缴军饷13万两银、粮食26万石,这是以前使臣所未有的。与此同时,他又疏请表彰在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时死于忠节的都御史孙燧,褒奖事先告发朱宸濠谋反的郑岳等三位大臣。
正德末年,国家征收粮税繁重,地方往往完不成赋税之额。黎贯奏请稽核明初及正德中赋税数量,权衡轻重,以为定式。然后下令户部,凡地方官员任满考核必须完粮才可以升官,否则降职。廷议外戚附葬皇陵,享受祝典一事,黎贯表示反对,上疏指出,对外戚如不及早抑制,其势力蔓延,将来再来解决就太迟了。
嘉靖皇帝即位之后,黎贯奏请恢复起居注制度,命翰林分类编定奏章以备纂述。彼时嘉靖帝还有振兴图强之志,对这些建议都予以采纳。嘉靖帝登极诏书还谕令禁止四方向朝廷进贡,但这无非是敷衍一时的冠冕之词,其后,镇守各处的宦官一如既往征集贡物。黎贯上奏说:"陛下明诏甫颁,而诸内臣歪曲旨意营私,
为的是邀恩固宠。他们假传朝命,将征取到的财物,谓之额内而占为己有,上献给朝廷的反而谓之额外,如此为害百姓,朝廷恩泽无法惠及百姓,不能达到昭大信、彰大德的目的。"此奏议嘉靖帝有没有采纳,《明史》没有下文,只不过就此一事可以见到黎贯之憨直。
嘉靖初年(1522),地方上不安定,山东出现"流贼",黎贯奏请设立总制军事长官,以统率军事。还建议在两广施行"雕剿之法"。所谓"雕剿之法",即是将原来对"流贼"实行大征的做法,改为仿效古人五户联保的办法,一方有事,四方救援,互相保护;地方上发现"流贼",准许地方官随时派军征剿,先剿后奏,避免因文书往来延误战机;地方上可以挑选精壮军士,配合官军对付"流贼",征调来的老弱残兵应遣散回乡,以节省开支来加强精壮军士的给养。这些建议都得到采用,有所见效。
嘉靖二年(1523),嘉靖帝采用玉田伯蒋轮之议,在承天建立其生父兴献王家庙,由蒋轮之子蒋荣奉祀。嘉靖帝存心立生父兴献王为帝,翌年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不惜将大臣一百多人下狱,杖死16人,史称"大礼仪"之争,黎贯不避风头,更不阿谀邀宠,而是引用东汉汉章帝时,马皇后识大体,顾大局,谏劝汉章帝不要骄纵外戚之史实,反对营外戚之封,委祀事于外戚,并直指蒋轮为"谀臣"。他的这个建议当然不合嘉靖帝的心意,也不被采纳。但他仍直谏如前,不久又上疏说明朝开国之初夏秋二税征收税麦471万石,如今减了9万石;征收税米2473万石,而今减了250万石。每年税收减少而支出日增。请求敕令有关部
门通核历朝赋额及现时之经费数目,造册报给皇帝,清楚赋入有限,不容得不节约费用。这个主意为嘉靖帝所接受。
这年,黎贯奉命巡按江西,他察访民情,撤去浮桥所设之卡,方便了商旅。在复查冤狱时,认真了解实情。宁王朱宸濠叛乱一案,宗室被株连的甚多,黎贯将参与谋反活动的数人治罪,其他人多得到宽赦。后因父丧回家。他天性孝梯,吊丧哭伤了眼睛,年四十已不能阅细字。其弟卧病三年,他朝夕看护,祷祝愿
以身代之。家居七年。嘉靖九年(1530)归京,仍任御史,掌河南道事。此时,宠臣大学士张璁奏请削去孔子王爵,改称先师,并减少祭祖和佾舞之数目。编修徐阶提出异议被贬谪。张璁以御制改正祀典颁示廷臣,大臣有提出责问的,张璁说明帝意已定。黎贯仍率同僚合疏抗辩,谓皇上已尊皇考为皇帝,为何孔子反而不可称王?嘉靖帝震怒说:奸逆甚矣,将他们统统法办治罪!都御史汪鋐火上加油,说言官论事,每每挟众以凌人,自称为天下意必欲致黎贯于死地。嘉靖帝认同此说,诏令以后言官不得连名,后火气稍消,将黎贯削职为民。黎贯回到家中,杜门而居。地方官员巡抚、巡按先后上了13次奏疏保荐他,因当权者所忌而阻。
嘉靖二十八年(1549)黎贯卒于家中,年66岁,封赠尚宝司少卿。
黎贯所著有《台中稿》、《使闽稿》、《西巡稿》共12卷,文集6卷。
曾祖事迹
明朝中叶,韶峒有一个叫黎元昌的苦孩子,五岁就父亡(父为黎珪)。其母顾氏带其姐弟三人流离寄居。不久之后,母亦早亡。黎元昌姐弟三人相依为命最终成家立业。黎元昌在邑人眼中是公认的“善人”。他曾劝猎鸟人放弃杀生转而改行;有土豪侵吞他的家业,他放人一马。就算日后子孙功成名就,他也从未仗势踏过公府的门半步谋取私利。黎元昌的良好家风影响子孙后代,最终成就一段“诗书传家”的传奇。
黎贯的父亲黎元昌,性格沉静,不苟言笑,遇事皆依照古代礼仪行事。他为人孝悌,敦厚善良。当地有一位豪强侵占了他的财产,身边的人都劝他报官,与豪强对簿公堂。他却说,如果我去报官,可能他(豪强)的家庭会因此妻离子散。大家都为其大度所叹服。发现有人以偷猎禽鸟为生,他则对偷猎者循循善诱,最终使偷猎者另谋他业。黎元昌晚年时常闭门读书,修身养性,由于黎贯获封监察御史,当地官员纷纷前来拜访这位“老爷子”,黎元昌往往也以礼谢绝。待其去世后,家乡的百姓感念其贤德,故将其作为乡贤来祭祀,让乡里学子学习黎元昌的人品学识。
黎贯在其父的教导和影响下,凭自身的勤勉聪颖,十三岁时就可以作诗,十六岁则为秀才,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人,被任命为建平县教谕。
注:尚宝司是明朝官署名,命名于1367年,迁都北京后又名外尚宝司。尚宝司官位居于正五品,掌宝玺、符牌、印章。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第三甲二百三十一名名录
柯維熊 王時柯 夏 言 李紹賢 顧 濟 高 節 王世祿 劉 穆 高 璧
買 璘 曾 棠 陳 華 蔡宗兗 裴紹宗 楊士雲 朱 豹 曹 鎡 楊 翱
夏宗仁 王 鼎 林若周 李 惠 馬 紀 涂 相 胡效才 梁朝宗 白 珝
王 暐 楊 瑀 張邦敎 汪 溱 劉一正 蔡 乾 張希尹 王 官 劉 訒
徐 岱 李 文 陳 相 陳嘉謀 王可學 侯 秩 伍餘福 徐子龍 謝 旻
柯 相 王 崑 吳 英 張 星 金 樸 廖 冔 宋 銳 范 鏓 鄧繼曾
熊 榮 范 紳 季 本 王納言 劉 最 馬 冕 桑 仟 王正宗 吳 琦
蔡 經① 李 東 戴繼先 朱 洸 秦 武 龐 淳 鄧 鉞 詹 珪 陳大道
葛 蘭 吳 仲 任 佃 劉守愚 劉 漳 王胤賢 沈 松 林茂竹 蔣 珙
趙 焱 孫 峻 高 軒 林公黼 楊 鏊 潘 銳 劉 黼 楊 秦 張 岳
蕭與成 陳萬言 方 瀾 傅南喬 袁 淮 林 時 鄭自璧 劉世揚 杜民表
宋 沂 馬 津 張 淮 陳良謨 王 冕 朱 鼐 田 秀 程 資 謝 誥
張 淮 吳世良 吾 謹 陳 直 張 濂 曹 嘉 李士允 司 迪 閻 閎
姚汝臯 王 懋 畢 張 吳 鼎 魯 綸 葉 竦 丁 瓚 郭 波 高 夔
牟 盛 季 方 陳大器 顧 鐸 王 泮 李秉仁 王 莘 尹嗣忠 胡 譽
王翰臣 秦 祐 王舜耕 郭夢麒 湯惟學 李順孫 周 臣 俞 夔 顧 昺
張曰韜 倪 鶚 江元輔 李 煌 麻 漳 張 寶 黎 貫 蕭一中 方紀達
諸 偁 鄭洛書 聶 豹 趙 光 白 麒 徐 錦 陳 逅 席 春 楊天祥
陳 綬 劉乾亨 牟 泰 張仝節 暢 華 母德純 王光濟 蘇 信 薛 侃
鍾雲瑞 王天民 楊 茂 林仕鳳 張 瀚 林希元 孫 舟 劉 淮 王 瑄
李鶴鳴 周 惠 謝元順 姚鳴鳳 林 春 王 文 張 嵩 黎 良 譚 纘
王邦瑞 陳大綱 劉 祺 黃 相 許宗魯 許 中 章 僑 榮 察 鄭 建
彭 文 曹 弘 浦 鋐 曹 輻 王朝瑬 戴玉成 徐 官 周 詔 高 鵬
蔣舜民 趙 璵 劉燁然 劉謙亭 王 祐 楊 瑞 李 傑 熊 元 郭希愈
白 坪 王汝梅 藺 益 沈 濙 郭持平 楊永祜 張 芊 翟 璘 王 謳
臧應奎 張文奎 朱 臣 楊 槩 陸 澄 鄭 漳
①本姓名: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