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生的“开平学生集体猥亵视频”事件吹起又一阵未成年教育风波,此事症结依然是信息爆炸时代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长。适逢暑假学生人流高峰即将到来,专家提醒,与其让孩子从社会上不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偷吃“禁果”,伤害身心,不如提前主动出击,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性知识教育。
暑期下半段女生“人流”多
从往年经验来看,暑假是未成年人的一个相对性活跃期,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车坤兰分析说,在每年暑期后半段,学生偷吃“禁果”开始出现“成效”,为避免新学期出“状况”,不少学生会赶在开学前做人流,这时候医院都会有一个在校女生前来做“人流”的小高峰。
车坤兰介绍,如今的未成年人性认识虽有所提高,但不少人对偷吃禁果带来危害还处在“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阶段。因此,现在暑假才刚刚开始,当孩子走出那一步前,我们有必要提前加强正确的性教育。
误把“人流”当救星
药店里轻易就可以买到避孕药,无痛人流手术的广告随处可见,这导致一些孩子把人流当成“保护伞”,误认为意外怀孕也没什么大不了,车坤兰痛心地说“前几天我就遇到一个15岁的女孩,6个月内已经来医院做了2次人流手术,这很有可能会对她的身体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现在不孕的情况为什么越来越多,相当部分是由于频繁人流所导致。”车坤兰介绍说,事实上,做人流手术时,如果消毒不严将细菌带入宫腔,会引起输卵管炎症造成输卵管阻塞;或者由于刮宫过度,容易将子宫内膜基底层吸净或刮掉,使子宫内膜不能再生,造成长期闭经,受精卵也就没有着床之处。这些因素往往都能导致不孕。
孩子“过度保守”是性渴望导致
曾多次为中小学生进行性知识讲座的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介绍,虽然广东在健康性教育进课堂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毕竟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导致社会健康性知识缺乏和学生性知识渴望这一矛盾的现状。家长学校羞羞答答,于是学生通过书本、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上网、看影碟等方式来了解性知识。许多格调低下、充满性爱和淫秽内容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却颇受学生青睐,有“精彩”的内容还相互推荐。强烈的性求知欲容易使得学生以非正常途径获得非健康的信息,从而影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江雪介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对性问题处理不得当,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性开放,自认为性知识丰富,小小年纪就谈过好几个对象;二是逃避性问题,极端保守,避免与异性接触。李江雪分析说,这其中逃避型的学生还容易发展扩散到整个人际交往都出现自我封闭,不想也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交往,但实际上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对异性充满渴望,如果过度压抑,很可能出现扭曲的行为。
性教育到底多早才合适?
性教育要趁早,但到底多早合适呢?很多专家表示6岁起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李江雪强调,在孩子早期的性教育并不是完全如实告知,还是要有所保留需要技巧,按照弗洛伊德理论,约在3~6岁,儿童进入“前生殖器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和他(她)长得不一样?”这时家长不要回避,用尽可能形象的方式告诉孩子,如男孩子前面的那叫“小鸟”等等,点到即止;到6-11岁是“潜伏期”,这时孩子主要投入到对外界的求知,对性和性别的认识欲不再那么强。11岁以后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才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
链接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六大误区
1.我的孩子还小,还在看动画片呢,还不懂“这个”。
专家剖析:孩子小正是进行性教育的时候,这时家长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可以避免孩子盲目寻找负面的性信息,即使看到负面的性信息,使孩子也能正确对待。
等孩子“懂这个”时,家长就只能“亡羊补牢”了。
2.我的孩子对性不感兴趣。
专家剖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生理必然要发展,性心理必然要出现。孩子在家长面前表现得对性不感兴趣,是双方沟通不良的表现。即家长对性的态度使孩子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
3.我觉得我的孩子能自然地走过来,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专家剖析:这是家长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实际是对性教育的逃避。只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才知道孩子有没有问题。
很多家长判断有没有问题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4.我的孩子生活环境很单纯,没必要让他(她)知道这些。
专家剖析:在信息如此开放的时代,让孩子绝对不接触性信息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家长应该主动提供正确的引导。
5.学校有性教育课程,家长不便和孩子谈性。
专家剖析:最好的性教育是机会教育,在孩子出现与性有关的困惑时进行最好,而这样的机会往往发生在家里,要靠家长的细心观察。把性教育推给学校,是家长在推卸责任。
6.让孩子了解性的细节,可能诱发孩子模仿。
专家剖析:恰恰是行为和细节揭开了蒙在性上的神秘的面纱,淡化了孩子对性的好奇,避免了孩子的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