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巍中教授做主题报告
来源:中国营养师网 发布时间:2008-12-22 11:52
一、 何谓营养教育
定义:营养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等的学习、传播、普及和推广过程
方式:专业教育、科普教育
目的: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 营养教育的外延与发展
生存模式:健康=生存
生物医学模式:生存+无病痛
现代医学模式:生存+无病痛+心理、社会适应良好
维持生存、预防疾病
维持生存、预防疾病、促进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三、 社会发展和转型背景下看中国营养教育机遇与挑战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农业化:栽培植物、畜养动物,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的建立
工业化:货物和服务的商业化生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使人类的体力延伸——以工业制造为主的工业社会的建立
信息化: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规模化生产和传播,使人类的脑力延伸——以服务业为主的信息社会的建立
三者的关系:相互关联,农业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形成社会的硬优势;信息化提升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和效率,形成社会的软优势。
四、 从社会发展历程看东西方饮食与发展
农业化——中华饮食:精细、个性、人力制作;形成传统烹饪、手工操作、经验把握、习惯进食和偏重感受的饮食生活方式 ,强调感性和艺术性,是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工业化——西方饮食: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科学把握、合理膳食、保持本味、淡化感受的饮食生活方式 ,强调理性和科学性,是工业文明和工商经济的产物
信息化——科学饮食:营养与科学饮食知识、理念和行为的传播和推广。中华饮食→现代饮食,走向标准、科学和合理。
五、 中华饮食文化背景下的营养教育
主流饮食观念与食事行为方式:制作繁复,形式多样,追求色香味形完美,偏重人体的感官享受,强调感性和艺术性
负面作用:
造成营养失衡,膳食相关性疾病高发
造成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保负担
造成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和消失
造成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的过量和滥用以及环境破坏
营养教育-科学饮食
餐饮行业的营养专业指导
消费大众的营养科普教育
“口身和谐”的“养生为本”饮食文化
健康、积极的饮食文化,与心身健康概念相一致
应与现代营养科学结合-融合
六、社会“营养转型”期营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从贫困到富裕的经济增长,伴随收入增长和人口城市化(人均GDP1000~3000美元)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营养转型”
富碳水化合物膳食让位于富含糖和脂肪的高能量膳食
手工制作让位于工业化加工食品
人类疾病模式从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转向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肥胖、心血管病和癌症)
挑战:不可避免,尽量减少副作用
机会:膳食习惯的改变是缓慢的,同时受风俗习惯和文化所左右,存在充分时间过度阶段
营养教育:制定公共营养、健康和食品消费政策
七、从健康风险、国民营养健康现状与食品安全看营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WHO健康风险评估启示营养教育的机遇
40%依靠遗传和客观条件,
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 、60%依靠生活方式和
行为习惯 :营养教育,促进健康,形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势在必行:生理→自我保护、心理→自我调节、行为→自我控制、人际→自我调整
不良生活方式在最常见死因中所起作用
八、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提示营养教育的迫切性
两大食品安全事件凸现了营养教育的严重缺失
审视当前中国营养教育的缺失和偏颇
中国国立营养机构和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目前国民营养不良现状严重而普遍、公众营养知识和营养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其原因为:
建国后取消了大学营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停止
营养专业机构只保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医科大学和卫生领域
国家取消营养学专业,营养学隶属预防医学,研究主要停留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范畴
营养科教工作局限于卫生领域,与工业、农业、食品、餐饮、政策、管理等缺乏衔接
国家营养教育投入和普及推动工作严重缺乏
九、前辈营养学家看营养教育
1945年吴宪教授、周启源教授联合发表了《改进国民营养刍议》:
“我国国民体质素弱,其原因固多,而营养不良实为首要。方今建国伊始,培养国民体质应为当前急务,故当前的国民营养的改进工作,实属刻不容缓。”
“然人民拥有资财,力能购买充足食物者,又苦不知选择与配合之道,以求其膳食之适宜;又不谙烹调之方,以求营养效用之无损,欲使人民了解营养理论,固不可能,而提高人民知识水准,使其习于食物之选择与适当之烹饪,亦非难事,此则有赖宣传之普遍,与营养教育之推广也。”
十、完善中国营养教育:
架构、文化发掘、体系完善
当前中国营养学的发展领域
营养教育
全民营养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学科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范畴的营养学研究:居民的营养需要、代谢和利用
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综合应用,营养经济学、政策学等学科的建立
传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与融合
发展必要的社会性措施
国家营养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立等
各种社会性的保障措施落实(学生营养餐、大众营养早餐、国家营养改善规划、国家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营养扶贫、营养低保)
发展各项必需的基础性工作
完善DRIs、食物成分数据库、居民膳食指南
健全营养工作机构和队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
营养立法及法制化
营养检测网络建立和制度化
十一、中国营养教育两层面四层次架构
中华饮食养生文化中营养科教的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中优秀的营养理念
食疗文化:“医食同源”,“药膳同功”;“以食为养”,不能“惟药是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物四性五味: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
饮食平衡:阴阳性味平衡,饥饱寒热平衡;动静快慢平衡等;
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化:营养科教的发展—强调共性和科学
传统饮食:食用-实用的养生本质的弘扬
传统工艺、方法的现代科技评价和改进
传统饮食科学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
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与融合,创造领先有特色的中国现代营养学
十二、中国现代营养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专业教育
生命科学范畴的营养专业教育
社会科学层面的营养专业教育
应用层面的营养专业教育
中华养生与现代营养学的融合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营养学的建立
职业教育
营养师培养
营养士培养
十三、中国营养教育的重点
餐饮领域营养知识和科学饮食理念的推广和普及
中小学生营养科普教育的开展
食品行业的营养化改造和健康化发展
高等营养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公众营养科普教育
十四、营养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观点
营养学是否应成为独立学科,还是继续隶属医学或农学
营养师是专业岗位(像医师),还是劳动岗位(像厨师)
营养教育是专业教育先行,或是科普教育先行,还是并行
营养教育是偏重疾病预防,还是偏重科学饮食的指导
营养教育是上升到国家指导及政策管理层面,还是停留在学科教育和公众科普层面
营养教育是否应超越生命科学范畴(卫生健康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层面
营养教育与人权、内需、民生、环保、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