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
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某些市场机制,但不是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靠创收维持医院运行,实际上是把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
【编者的话】
本报“声音”栏目4岁了。4年来。“声音”坚持高端发言、民生关注,传递真话、真情、真知,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新闻名专栏”。4年来,“声音”得到读者、网友极大关注,他们不仅希望通过“声音”听到决策之言,也希望通过“声音”听到群众之愿。
读者需求是新闻创新的最大动力。“声音”应当成为展示执政品格的窗口,更应当成为回应社会关切的平台。新春伊始,本报政治新闻版与
人民网时政频道联袂推出“最企盼声音”,锁定当下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约请相关部门和地方负责人真诚回应,敬请垂注。
【网友点题】
公立医院该不该搞创收
本报北京2月1日电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08年10月14日公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引起热烈反响,网友提出上万条意见、建议。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人民网近日推出调查“您认为
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是什么”,63296人次参与投票,40.3%的网友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少,医院“市场化”,还有25.4%的人认为医院“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突出,公立医院该不该搞创收成为关注热点——
我是个老病号,常去医院,每次都感觉像进商场一样,医生就像售货员。最要命的是还是一口价,想卖多贵就多贵,赚起钱来,比商场厉害多了。
IP:61.175.171.★
医院竞相创收,看病能不贵吗?像我们这里,医院给每个科室都下了任务,工资和奖金都是和任务挂钩的。不管你来看什么,先让你住院再说。
IP:59.175.130.★
建议医生工资由各级财政承担,实行医药分离,对药品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这样才能真正降低虚高的药价。
IP:125.66.2.★
本应救死扶伤的医生,在“以药养医”的逼迫下,只有变成特色商人。医改要改好,首先要端正“公”字。全世界很多国家,公立医院经费都是由政府承担,咱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为何不能?
IP:222.141.52.★
【回应】
维护人民
健康不能只靠市场化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造成的,应鼓励广泛开展竞争,走市场化的路子。这是对市场规律和卫生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某些市场机制,鼓励有序竞争,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绝不能把经济改革的原则照搬到社会事业中来,也不能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来。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有各的发展规律。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配置卫生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民健康需求,而不是追求经济收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靠政府主导、加大投入,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广大医务人员努力奉献,靠人民群众支持、理解和推动,而不能靠市场化。市场化保障不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维护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项重要责任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维护公众利益,也必须靠加大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创收归己的机制,人员工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都要靠服务收费来筹措,医院要发展,就要多收费,怎么能维护公益性?以药补医的机制拉动了药价虚高和开大处方,加重了群众负担,怎么能体现公益性?少数医疗机构把职工的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实行多收多得,怎么能落实公益性?
长期以来,政府对卫生投入严重不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能力严重削弱。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缺乏创收能力,长期改变不了条件差、水平低的状况;医院靠创收维持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把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这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必须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但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服务、改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绝不能鼓励创收、“优收优得”。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这就要下决心改变创收机制,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保护人民健康,实现自身价值。
——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回应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