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香火”
--记者亲历广西景区寺庙烧香怪现象
借“诵经活动”逼迫游客捐香火钱,不捐则恶语相向,这可能是个别寺庙的行为。但记者在广西多个景区的寺庙调查发现,寺庙中只有高价香、没有低价香的现象普遍存在。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南宁市邕江畔,由于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成为市民在节假日游览的场所,也是外地游客到南宁旅游的重要景点。记者10月4日在青秀山观音禅寺采访发现,在这里烧香也要小小破费一下。
燃香活动亟待规范
在采访中,一些游客表示,寺庙为正常运转收一些香火钱在情理之中,但是香火不能成为敛财工具,香类产品的价格要照顾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只有高价香,没有低价香,岂不是让烧香成了富人的专利。
有网民表示,寺庙不应成为赚钱机器,对于一些强捐行为,宗教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这种变了味的“香火”不但破坏了游客的好心情,也损害了寺庙的形象,甚至还损害了地方形象。
2009年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指出,各地旅游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旅游景区,加强燃香活动专项治理和联合检查,严厉打击强拉游客烧香许愿、骗取钱财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记者日前曾去厦门南普陀寺参观,发现这个寺庙对于烧香的管理值得借鉴。该寺没有专门用来销售的香,也没有包装考究、外表华丽的“高香”,更没有“因环保需要本寺谢绝外香进入”的牌子,善男信女们烧香只需到一个纪念品销售点领几支平常的细香,香钱则随心愿。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在修建寺庙时,首先不是从为出家人提供一个修行的场所考虑,往往是为了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市场经济自然就进入了寺庙。不论是强捐,还是高价香现象,都是把寺庙变成了商业营利之地,这都是寺庙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后果,对寺庙的燃香活动应进行规范。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0/06/c_122123283_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