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井喷” 如何阻击头号健康杀手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解读
家住北京中关村的陈大爷今年已70多岁了。在10多年前,他的手和手臂出现了轻微颤抖和麻痹情况。不过,他和家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很快陈大爷患了中风。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左边手和脚轻微瘫痪的后遗症。这时,陈大爷和家人才知道,颤抖和麻痹的症状是中风的前兆,他们错过了“早诊断早治疗”的大好时机。 “年过35岁,你知道自己的血压是多少,例行体检时该增加哪些项目?如果出现了身体的不适,你知道这些不适对应的是什么疾病,该去做哪些检查和诊断?……”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教授向记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记者非常茫然,无言以对。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去年举行的“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向与会者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公共卫生教育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了规定。
现确诊慢性病人2.6亿人
《规划》指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在我国,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和死亡率可以说是快速上升。即使在标准化后,也就是在排除了老龄化因素的影响,还有脑中卒、高血压、糖尿病、肺癌、肝癌和乳腺癌这6种慢性病发病率在快速上升。”杨功焕说,其中,脑中卒的死亡率很高,致残率和复发率也很高,带来相当大的疾病负担;糖尿病、癌症发病人数也都在“高位运行”中。
杨功焕说,快速的社会经济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脂肪摄入过多,加上原本食盐或多,导致了不健康的膳食。2002年的营养和慢性病调查结果就显示,城市人口中脂肪供能比例就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上限,高于30%;农村人群脂肪摄入的上升速度更快,逼近30%。在城市,包括一些富起来的农村地区,人们活动越来越少,特别是烟草使用和酗酒,构成了导致慢性病的四大重要行为危险因素,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慢性病明确提出的四大致病原因。
慢性病可防可控
“我国慢性病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发病的速度和强度比别的国家来得快、来得集中。”不过,杨功焕说,国内外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规划》在目标中明确规定: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目前我国老年人吸烟率在下降,但年轻人的吸烟率在上升,15岁以上的男性吸烟率高达62.8%。”杨功焕说,烟草是当前唯一明确指向心血管和癌症等的致病因素,也是唯一可控的致病因素。“如果控烟,将减少约30%的发病率。”
“世卫组织推荐的是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能超过6克。”杨功焕说,日本人控盐很严格,因此,日本的脑中卒发病率已降下来了,但我国还没有下降的趋势。除脑中卒外,在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方面,合适的盐摄入量也是很重要的。
据2011年统计,目前我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约为10.6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约为12%。
杨功焕说,正是由于我国公众没有重视吸烟、酗酒、膳食不健康和缺乏运动这些“治病因子”,因此慢性病的控制难度很大。
提高知晓率,做到早诊早治
根据《规划》,到2015年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杨功焕认为,这些规划具体目标是各级政府必须考核的,是“硬”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比如上海等发展较快地区可能已经实现,但西部省份实现的困难可能较大。
杨功焕说,什么是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在后续颁布的实施指南中,应该具体定义核心信息,以及调查和考核办法。这些核心信息,还应和危险因素防控关键措施挂钩,如低焦油卷烟不等于低危害卷烟,烟草使用和二手烟带来的慢性病加速发展危害等。
她说,2002年营养和慢性病调查中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知晓率达到30%。但是有些人知道了没有去治疗,有些人治
疗了没有效果,因此,2002年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率只有6%。
“对于慢性病来说,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在国外,带癌生存率已经很高了,只要发现的早,很多患者能够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要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查能力。”杨功焕说,提高诊查能力,一方面是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对疾病的筛查能力。“国家实施了很多医疗项目,比如专门针对女性乳腺癌筛查等。但是我们更提倡提高医生对某些症状的警惕,就诊时进行一些必须的检查。”
此外,杨功焕认为,应依据《规划》提出的“关口前移”,进行公众健康教育,使人们到一定年龄,就知道自己要增加什么体检项目;身体出现了某些初步症状,就知道去查什么医疗项目。
■专家观点
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协同“作战”
《规划》由卫生部、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等15部门共同发布。
在杨功焕看来,在慢性病防控中,各机构的协调机制非常关键。“多部门联合,不能流为口号,更不能只成为红头文件的题头。”
杨功焕建议,应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而卫生部门内部,在慢病防控方面,一些部门间也有职能交叉,还要成立内部协同机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和框架,下一步还应出台实施细则。”
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主阵地”作用
无论是杨功焕还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晓波都认为,慢性病防治的主要“阵地”应是基层医疗机构,即社区医院、乡村卫生所等。
“但目前,社区医院运行不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崔晓波说。
杨功焕说,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很多社区医院都在抱怨说公共卫生的任务太重。其实一个社区也就是3个糖尿病者,5个高血压病人,‘顺手’捎带着做就可以了,不需要专门增加相关的医生。问题是出在考核标准上,因此现在缺的不是人手,而是好的激励机制。”
杨功焕拿浙江省嘉兴市作例子。“嘉兴所有社区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由当地疾控中心给出考核指标,当地卫生局卫生局去考核,再由政府发钱;如果考核不合格,政府就不给钱。协同合作、激励机制比较好,因此,嘉兴市在慢性病防治等方面就做得就比较好。”
杨功焕说,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相关部门给予考核,再由政府或医疗保险机构为之付钱,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好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6/14/content_48423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