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导将不得招收博士生
近日,武汉大学传出消息,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士生导师将不得招收博士生。这项革新之举让武汉大学200多名博导处于“下岗待业”状态,今后,该校博导岗位数将控制在800—900个。这项改革是如何出台的?它的实施是否能如校方所说给那些混日子的人敲响了警钟,调动了博导的积极性,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下课”的博导如何安置?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 新闻回放 ————
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面临“下岗待业”
1月9日从中国著名高校武汉大学证实,该校正推行博士生导师制改革:每年设定博导岗位数控制在800—900个,实行动态管理。
根据该项改革,博导须在科研成果、培养质量、科研项目与经费、生源状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方可上岗招生。每位获得岗位聘任的博导当年招收博士生一般不得超过3名,岗位招生数向科研或教学质量突出的导师倾斜。一些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及其他在审核中被认定不合格的导师将面临“下岗待业”。
“下岗待业”博导通过努力,在满足相关条件后,又可重新上岗。
———— 教育现状 ————
每个导师平均只能指导一两名博士生
据介绍,自2008年起,武汉大学博士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550人左右,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每年也只是以个位数的缓慢速度增加。
“在博士生招生规模趋于稳定的同时,新增遴选博导人数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全校共有1300余名博导,每个导师平均只能指导一两名博士生。博士生招生数量相对有限,而博导数量又在持续增加,这两者之间构成了矛盾。”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表示。
一边是相对稳定的博士生招生形势,一边是日益增大的博士生导师队伍,这迫切需要出台新政策,以便进一步完善博导遴选机制,实现博导“评聘分离,动态上岗”,博导资格与招生岗位分离,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
2012年6月,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校党委书记李健、校长李晓红等提出,要出台博导岗位管理办法,以求解决这一矛盾,并责成研究生院负责具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去年9月,新的《武汉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出台,博导岗位实行聘任上岗制,学校每年设定的博导岗位数控制在800—900个,博导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各培养单位在确定上岗导师以及岗位招生数时,需要重点考虑五个因素: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培养质量、学科实力与师资力量、生源状况。
———— 校方观点 ————
打破以往博导招生“吃大锅饭”的局面
周叶中表示,改革打破了以往博导招生“吃大锅饭”的做法,有利于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利于形成干事敬业、奋勇争先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但校方将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
“‘吃大锅饭’造成一种失衡现象:一些有项目有经费的博导,不能带足够的博士生做科研。那些无项目无经费的博导,带的博士生又无事可干。”周叶中说,“这如何能够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有利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武大认为,取消“三无”博导招生资格的改革将“有利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下岗待业”博导的工作主要是给其他学生授课,有的也会做一些小项目,但今年将不能招收博士生了,只有等到明年在满足相关条件后,才可重新上岗。
这些“下岗”了的博导通过竞争方式上岗,主要考察五个因素: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培养质量、学科实力与师资力量、生源状况。
———— 相关链接 ————
部分高校已经改革博导制度
早在2005年6月,北京大学就展开了博导制度的改革。据校方有关单位的公布:一是凡是符合条件的讲师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标明导师姓名,录取后由学生自行在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中选择。同时,博导不再实行终身制。北大学位办公室主任郑兰哲表示:“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改革回归了博导的本意。”
中国人民大学从2008年开始,研究生导师资格实行“自动升录”制,教授、副教授经过简易的导师核准(备案)程序,均具有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如果导师聘期内考核成绩不良,将会从新学年开始被暂停导师资格一年至三年,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2011年年初,清华大学决定,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行新政策后,届时清华“准博导”数量将达2500人,而每年招收博士生1400人左右。所以取消博导评聘后,将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导师们需要靠充分的“魅力”才能招到学生。(本报综合)
《科技日报》2013-01-15(七版)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1/15/content_56254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