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寿老人 生活环境 饮食习惯 的研究进展
20世纪是延长全球人类寿命的年代,21世纪是提高寿命质量的年代。百岁老人无疑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象征,世界正在步入老龄化,中国同样在步入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质量的提高,长寿老人在我国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为此,我们对长寿老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以期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为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延长寿命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很多,多数学者认为长寿可能与种族、生活地区、性别、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各种微量元素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膳食结构与营养对人类健康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十分密切[1]。
1国内外长寿老人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生各时期的划分:45~59岁为中年人,60~74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逐步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全球老年人口正以每年 2%的速度增加,到 2050 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的数量。格鲁吉亚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在约600万人口中,超过百岁的就有两千来人,逾90岁的则达两万余人,在每10万人中就有39位百岁老人。阿布哈吉亚地区每10万人中百岁以上寿星达80位堪称长寿之国。匈牙利人口为1 0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200万,领取退休金和享受退休金待遇的人则高达310万,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的国家[2]。当今世界上的长寿国大都集中在北欧。它们依次排列为冰岛、瑞典、荷兰及挪威,然而位于北半球温热带,浩瀚太平洋的日本国却超越了北欧几个长寿国,跻身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平均已达77.64岁,女性达84.6岁,均为世界第一。1994年9月日本100岁以上老人达4 802人,1998年日本百岁老人就达到了10 158人[3]。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4]。有研究表明,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第5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的人口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已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所谓老龄化社会是老年人口的比重增长,其标准是 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7% 。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特点。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和预测,与世界其它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较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总人口平均增长率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并居中下,学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就业人口数的增长也非常缓慢,但老年人口的增长却居世界各国的前位。按照国际标准,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亿,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5%。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56%;10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34%,我国人口高龄化程度和长寿水平速度加快。1991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的“五大长寿之乡”是欧亚交界处的高加索地区 ,南美洲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村,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罕萨,广西巴马和中国新疆南疆地区[5]。
2长寿老人与健康关系
2.1环境与健康关系优美的生活环境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据调查,多数长寿老人自幼均居住在树木多、环境幽雅、空气和水质无污染的地区。说明环境因素对长寿非常有益。许多老年医学专家研究提出,从我国西北高原牧区一直延伸到东南山区,似乎存在着一个“长寿地带”,在这条地带上串连着许多驰名中外的长寿之乡。被专家们描述的“长寿地带”,多为海拔2 000~4 000 m的高原、山区或丘陵,有明珠般的草原绿洲或明镜般的山泉湖泊。这里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日照充足,草木茂盛,气温、气湿适宜,无污染、噪音、电磁辐射、超声波和放射线等理化因素的干扰,是“长寿地带”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度的低温环境可使人体新陈代谢率下降,“生物钟”的运行速度减慢,寿命延长。山区空气稀薄,呈低氧,低气压状态,有利于锻炼人的心肺、造血功能和代偿能力,对延缓衰老至为重。宁静的环境能使人的情绪稳定,血液流畅,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对维护健康、确保长寿极为有利。繁茂的绿色植物和盛开的五彩鲜花,有吸收CO2释放O2净化环境。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2.2饮食习惯与健康关系以往的研究表明饮食习惯对老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维持和促进健康状况,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发生肥胖病和糖尿病的机会,甚至可以协助治愈疾病[6-7]。如果饮食不合理会破坏机体平衡,诱发疾病。老年人的膳食原则是:少食多餐,以素为主,荤素搭配,营养平衡。据有关资料调查研究说明,营养与寿命和老年病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在生物的成熟期后适当限食,可明显延长生物的寿命。日本1989年对3 172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长寿秘诀中有一条共同经验是吃饭吃八成饱,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近藤正二先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长寿地区肯定是经常吃鱼或大豆的区域,没有鱼而能长寿的地方,必定摄取丰富的大豆制品。居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用小麦、大麦、荞麦等面粉烙成饼子为主食,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E。他们饮用的水源中含有丰富的锰、铬等抗衰老元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绿洲上的百岁老人,占全新疆百岁以上老人的93%。他们饮用天山溶化的雪水及地下水,不仅清冽甘甜,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低钠、低镉、低锌、高钙、高锰,对促进细胞代谢、增强免疫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十分有益,被学者们称为“天然长寿液”。对北京牛街地区80名90岁以上长寿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回族长寿者的检出率为汉族的2.25倍;女性检出率为男性的2.41倍。长寿老人的体型多为较矮小或瘦小者,无一例肥胖者。热能、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量均偏低,膳食结构合理,饮食清淡,多数人无烟酒嗜好,食盐摄入量低,多喜饮茶。新疆和田百岁老人主食以面粉和玉米为主,动物食品以牛羊肉、奶、蛋类为主,食新鲜水果量多,品种多(杏、桑椹、桃、葡萄、核桃、西瓜、苹果、梨、沙枣)等。冬季干果类亦多。维吾尔族饮食方法独特,副食荤素搭配。牛羊肉中蛋白质、胡萝卜素、尼克酸和钙含量均较猪肉为高,奶类能提供丰富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A,蔬菜品种少但经常食用胡萝卜和洋葱,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从春到深秋可以天天食用水果且既新鲜又量足,冬季干果颇多[8]。一般认为,多吃猪、牛、羊等“红”肉,和含饱和脂肪酸多的油脂者,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含有能穿透血管壁的高密度脂蛋白偏少,动脉粥样硬化速度快;而多吃鸡、鸭、鱼等“白”肉,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脂者,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高,动脉粥样硬化慢;另外,平常只吃七八成饱的人,动脉粥样硬化慢,寿命长。这些已为许多动物实验和长寿老人的经验所证明[9]。当前许多人缺乏健康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了不合理不平衡的膳食习惯,每天摄入食品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缺乏运动,加上吸咽喝酒,酿成了高血脂、高血糖,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痛风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10]。这是一组由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疾病,应当及时祛除。许多血压血脂正常者,也应及时清除动脉中的脂质沉着,避免动脉粥样硬化,防患心梗、脑梗,才能谈论健康和长寿[11]。
2.3饮水与健康关系
20世纪80 年代一则报导引人注目:在欧亚交界的黑海之滨,高加索地区村民们都很长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癌症的地方。老人们都能活到100岁以上,最高155 岁,平均寿命120岁。村民的排便无恶臭,且排便迅速,显示出消化吸收功能好,肠内没有异常发酵。村民们发病率极低,一般都是无疾而终。世界卫生组织前往调查,发现该村环境与空气污染少,村民有饮山泉习惯,专家认为,该山泉在地下遭遇了良好的地磁切割,形成天然的小分子水,水中富含小分子团是长寿的重要原因。国内外许多学者指出:饮水不足是人衰老的根本原因。老人长期缺水可能产生危急的病情。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固有水分和细胞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导致机体处于生理性失水状态,这会使血液浓缩,循环减慢,血小板凝集,加大患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几率。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至少要饮水1 500 ml左右,才能维持机体良好的新陈代谢。
营养学家认为,老年人补充体液的最好方法是饮用凉开水。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天清晨饮用1杯20℃的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日本医学家在一次老年病防治调查中发现,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持续5年后,其中82%的老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牙齿坚固,每天还能步行10公里,而且没有人得过大病。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经常饮用凉开水有预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的作用。据研究发现高加索等长寿地区的水在大自然的山川瀑布中运动,形成了 5~7个水分子的小分子团的“长寿水”。美国有个“新起点”即 (NEWSTART)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八大基本要素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词,这八个词是营养、运动、水、阳光、节制、空气、休息、信念。其中第三个词“水”即Water。主张每天喝6~8杯清水,平时克制饮水就容易形成高血脂、高血黏度,动脉中容易沉积脂质,血流外周阻力增大就形成高血压,而进入亚健康或病态。饮用小分子水,能有效地降脂降压,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人们饮用的自来水,都是经过氯化消毒灭菌处理的。经氯化处理的水中,可分离出13种有害物质,其中卤代烃、氯仿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当水温达到90℃时,卤代烃含量由原来的每公斤53 μg上升到191 μg,氯仿由44 μg上升到177 μg,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2倍。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常饮未煮开的水,患膀胱癌、直肠癌的可能性增加20%~30%。当水温达到100℃时,这两种有害物质会随蒸汽蒸发而大大减少,如水开后再继续沸腾3 min,则饮用更安全。
2.4疾病与健康关系
2.4.1高血压 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其并发症及合并症是构成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它是威胁老年患者寿命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报道70岁以上的老人50%以上有高血压病。 最近调查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其中老年人占了50%左右,但知道自己的血压值,了解自己高血压病情的老年人只占被调查人数的43.9%。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因为在患病早期没有显著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表现,所以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病情,甚至在体检时被漏诊。为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监测和记录血压值,特别是收缩压,单纯的收缩压过高会被视为自然衰老,血管弹性减退导致的良性血压增高,对人体危害不大。不过,最近的研究结论是,如果老年人经常出现单纯收缩期血压升高,会更具危险性,因为这种情况常预示老年人会出现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使死亡率增高,其中以冠心病、脑中风最为多见。最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血压≥140/90 mmHg就是血压增高。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3次,每次均高于正常值,为高血压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造成心、脑、肾等器官功能的损害。
2.4.2糖尿病 多数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以及易疲乏或感染后不易控制。
2.4.3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90%以上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或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称为中风,是偏瘫、失语、失聪、失明的主要原因。但慢性脑血管疾病呈渐进性发展,早期常被忽视,最终导致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AD),它们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为4.5%,而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高龄老人的老年性痴呆已经高于西方的发病率。西方国家如美国,目前老年性痴呆发病率65岁以上老人为10%,75岁以上为20%。从广义上讲脑血管疾病后都可以引起痴呆,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因此,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就显而易见。
2.4.4帕金森病 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于是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2.4.5骨质疏松 是老年人的另一种常见病。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我国老年人一半以上患此病。骨质疏松通常会在50岁以后发病,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的重要原因。
2.4.6肥胖 肥胖会加剧、恶化机体功能的影响。但是,因为在老年人群中,增加身体的某些指标和体重减轻会引起一些潜在的伤害影响,减少与健康联合关系的可能,因此对肥胖老人适当的处理和对待是有争论的。
2.4.7老年保健 目标是减少由于疾病、衰老造成的功能损害和由此导致的生活自理及社会参与能力下降,延长其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
2.5心理、情绪与健康关系 在以往对老人的调查中发现:心胸开阔是老人健康长寿的一个共同特征。据有关资料介绍,健康长寿老年人多数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忠厚善良,有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意识比较强、遇事想的开,保持着积极平和的心态、生活满意度高、很少有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等。据有关资料介绍,性格古怪及孤僻的人在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并且胆固醇、甘油三脂、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等都增高,血液凝固时间缩短。研究发现,长期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况下的人,或者好克制自己的感情、多愁、多虑或有不安全感的人较易患癌症。
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伴随着众多复杂的生理活动。情绪的每一变化会引起包括人体肌肉、内分泌、内脏器官等一系列反应,如人在愤怒时,往往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挥拳顿足、毛发竖立等。与此同时伴有肌肉紧张,并且由于肾上腺等内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增加、食欲锐减,这就是情绪引起的内分泌、内脏功能改变的一个例证。因此一个人的情绪状况和其心理、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就提出“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如中医“内经”中有“七情内伤论”,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精辟地阐述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步入老年,躯体和大脑功能发生变化,各器官功能也随之逐渐衰退老化,各种慢性疾病接踵而来,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加之社会角色的改变易感到孤单、寂寞,情绪低落,继而产生消极的心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已不仅是躯体的无疾病,而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心理与免疫机密切相关。任何一种情绪过程,都会造成心理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心理失衡的时间越长,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越大。老年人的感情脆弱,情绪波动大,易于产生心理失衡。经济的拮据,亲友的亡故,家庭的矛盾,都会使老年人心理不悦。因此,老年人要使身体保持健康,必须及时调整心态,以平静的心情,平和的态度,对待家庭、社会出现的人和事,看得惯,想得开,开心过日子。
3运动锻炼和劳动与健康关系
适量的运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不运动的人各种器官软弱无力,难以经受环境的变化,难以抵御细菌和病毒的袭击。而运动的人体质坚强,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老年人进行运动锻炼要适合老年人的特点,不可太激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劳逸结合。据对一些长寿老人的调查,有1/2以上的老人自幼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可长寿达90岁以上,个别老人在百岁以上仍胜任一般的体力劳动,这充分说明了劳动锻炼有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的作用。但是不少老年人本身就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患者,清晨锻炼极易出现心脑血管血流不畅,导致中风,甚至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许多面瘫患者都是夜间中风所致。所以,清晨是老人的一个危险时刻,切不可掉以轻心。有人曾做过实验,对鼠进行强迫运动可使寿命明显增长。日本,西德的有关调查表明:长寿老人中以体力劳动者居多,美国有关资料进一步提示:重体力劳动者比轻体力劳动者寿命平均长4.6年。我国百岁老人最多的新疆,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占98.5%,他们普遍从青少年起就参加体力劳动,老年以后仍坚持运动,如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广西南宁、桂林两市100位长寿老人中96%为体力劳动者,巴马地区的长寿老人从10多岁就开始参加体力劳动,并一直坚持到高龄。经常的体力劳动和锻炼能改善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延缓心肺等重要器官及关节功能的衰老。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有关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即缺乏体力活动所致[12-13]。
4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
据许多专家研究认为,微量元素与抗衰老增强体质免疫有关。对长寿老人头发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百岁老人头发中有一些对生命机能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如硒、铁、钴、锰、锌、镁、钙仍然保持较高的正常水平。据有关资料介绍,铁、锌、镁参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形成;锰、锌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重要成分,这种酶能有效的破坏自由基而发挥抗衰老作用。锰、锌还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威胁。硒与癌的死亡率呈负相关,与肝癌、肺癌关系密切;钴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钙是人体含量中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钙除维持骨骼动态平衡还积极参与整个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肌肉的收缩,心脏的跳动到大脑的思维活动,以及内分泌免疫系统都离不开钙的参加。这种优越的“微量元素”起到了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亚性肿瘤等作用,从而降低疾病对人体的侵害,并起到抗衰老,延长人类寿命的作用。海洋藻类植物紫菜、龙须菜、裙带菜、羊栖菜、马尼藻、海带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磷、镁、钠、钾、钙、碘、铁、硅、锰、锌等矿物质,其中有些成分是陆生蔬菜所没有的。近年来研究发现,经常吃海藻食物可使体液保持弱碱性,于健康有利,并对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海藻中的活性多肽,其功能同胰岛素相似,对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和保健功能,海藻中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正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所需要的。海带中的甘露醇有脱水利尿作用,可治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老年性水肿。紫菜中的牛磺酸对保护视力和老年人大脑起重要作用。海藻中的碘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的最佳治疗食物。海藻还能滤除锶、镭、镉、铅等致癌物质,有预防癌症的功效[14]。
5长寿的“新观念”和方法
5.1激素长寿观念
美国科学家经过对太平洋八腕足章鱼的观察研究,发现雌性章鱼“生儿育女”之后不久即自然死亡,其科学原因在于其眼窝后有一“丧钟”,会释放出一种名曰“死亡激素”的腺体,这就是导致它死亡的原因。那么,如果将这些死亡激素的腺体摘除一个,则该雌性章鱼的寿命即可延长100 d;如切除2个,竟可延长寿命270多天。科学家通过对章鱼“丧钟”的新发现,动摇了“死亡是细胞组织衰竭所造成”的传统观念,从而轰动了全球医学界,为医学领域延长人类寿命带来了新的启迪。因为,人体内亦有释放死亡激素的丧钟“L”,它存在于人体头部的脑垂体之中。如果在摘除人的老年脑垂体,即摘除老年人释放死亡激素的“丧钟”之后,再补充注射相应的甲状腺互助, 便既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新陈代谢, 还可以使人已衰老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重新恢复优良的功能,出现“返老还童”的奇迹。
5.2低温长寿观念
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医学专家经过研究认为,降低人的体温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为环境温度低,生命能释放较慢,专家指出,若能将人的体温降至2~3.5℃,人的寿命可由目前的70岁延长到150岁。例如,生活在寒带的人寿命长10~30年, 每10万人口中的百岁老寿星比一般地区多达十倍或几十倍,可见,低温对生命有利,人的血液在常温下贮存会很快腐败,而在4℃的血库中可存3周。断肢再接病例中,断离的肢体必须冷藏才不致坏死,为此,长寿学有一种“生命能”消耗学说,即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能, 此能一旦释放完毕,生命即告结束。所以,为了长寿,必须让生命能缓慢释放,寒带低温环境中的人之所以长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延长人的寿命,可用降低体温的方法。美国生物化学家时特鲁博士试制了一种冰柜,可使人的体温降至10℃左右,每晚在冰柜里睡觉,次晨冰柜会自动升温到37℃,人可以照常生活、工作。如果这种方法推广并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低温长寿”就具有现实意义了。
5.3微饿长寿观念
美国洛杉矶大学的雷·霍尔福德教授首次从老鼠身上获得了“微饿能使青春永驻”的科学证明。喂食很少的老鼠的寿命比能吃多少就喂多少的同类寿命长1倍。霍尔福德认为,人类采取这种“永葆青春的饮食法”可以活到120岁。“轻微饥饿”为何可导致动物与人的健康长寿?因为细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轻微饥饿会激发体内的潜能,使之拯救细胞不死。当然“轻微饥饿”不同于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后者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轻微饥饿”则不是简单、盲目地节食,而是要吃得少而精。
5.4多病长寿观念
美国人寿保险组织对10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其结果令人惊讶:体弱多病者往往长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体弱多病者长寿已成不争的事实。为何多病者反而会长寿?据医学研究,人体患过某种疾病,一旦痊愈反而增强了对该病的抗御能力,年轻时体弱多病,年老后却体质健壮[15]。
【参考文献】
[1]曾尔亢素.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J].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8,15(1):13.
[2]艾米.当世界出现老人国之后[J].决策与信息 ,2005,(10):7778.
[3]刘志坤,张魏丽,刘殿武 .高龄老人长寿因素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6,27(1):5758.
[4]Jiahan·Shabiti, Sadanobu·Kagamimori, Wang HB,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entenarian and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China Xinjiang and Japan Okinawa Nagano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thical living factors[J]. Minzoku Eisei,2007,73(4):153162.
[5]蔡慧,付小竹,葛淼.百岁老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J].国外医学地理分册,2006,27(2):8890.
[6]Dennis T, Caroline MA, Robert FK, et al. Obesity in older adults: technical review and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nd NAASO, the Obesity Society [J]. Am J Clin Nutr,2005,82(5):923934.
[7]Green SM, Watson R. Nutritional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tools for older adults: literature review[J]. J Adv Nurs,2006,54(4):477490.
[8]卢良恕.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制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J].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 2002,(1):810.
[9]刘涛.饮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155.
[10]胡才有,吕泽平,梁积英,等.长寿老人心脑血管时间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J].临床荟萃,2008,23(16):11461149.
[11]贾汉·沙比提.被动吸烟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25228.
[12]吴彩云.老年人的情绪调适和心理健康[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4, 10(4):198200.
[13]周洪兰.陈凤.浅淡老年人健康长寿预防保健[J].医药世界,2005,7(7):700701.
[14]秦俊法.微量元素长寿的重要物质基础[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8,15(2):2526.
[15]梁耀生,陶国枢,鲍善芬,等.长寿老人血清和头发微量及常量元素的测定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4,1(5):293295.
http://journal.9med.net/html/qikan/dxxb/xjykdxxb/20109339/ztyj/20101025103234245_54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