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径大危害,PM2.5如何损害身体健康?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仇逸)近期我国多地被雾霾笼罩,PM2.5的健康危害和个人防护引发广泛关注,记者采访公共卫生、环境、临床领域专家了解到,灰茫茫的空气中,漂浮着大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颗粒,小于2.5微米的粒径,使它们得以畅行我们的呼吸系统甚至突破血气屏障,对身体带来多重危害。
雾霾直接损害呼吸系统 影响健康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介绍说,PM2.5是指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颗粒物就越容易在呼吸道中沉积下来,而PM2.5,特别是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则可以在呼吸管道中畅行一直进入到肺泡中,甚至突破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引发疾病。老年人群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小粒径大气颗粒物不仅可以进入呼吸系统乃至血液循环,同时还会携带多种化学和生物成分进入人体。”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程金平研究员表示。
上海胸科医院副院长、上海呼吸学会肺癌学组组长韩宝惠教授指出,雾霾对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的损害分成短期和长期,短期的损害包括对有哮喘、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等疾病史的人、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者会诱发呼吸道感染;长期的损害中最典型的就是成为肺部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一,和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综合因素有关。”
“PM2.5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除了直接的身体危害外,由于视野不再清澈,诱发呼吸道不适外,容易使人们产生焦虑甚至忧郁情绪。”程金平研究员说。
为此,专家们建议,严重雾霾时应减少开窗通风,尽量待在室内,必需外出使用口罩和眼睛防护,回家后及时清洁脸、手和鼻腔,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应加强重点防护;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或佩戴具备高效过滤功能的N95口罩;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萝卜、莲藕、梨、山药、马蹄等。
老人、儿童更易受影响
周六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急诊大厅内,和其他科室只有少数患者就医的情况相比,呼吸科却非常拥挤,十多个等待就医的患者把诊室挤得满满当当,门口还不断有患者加入长队。小小的诊室里面,既有坐着轮椅的老人,也有年轻白领和学生。
在新竹园中学上初三的蒋同学说:“这两天我一直咳嗽不止,今天又发烧了,很难受。”他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踏上上学路,尽管雾霾很严重,但一直没有戴口罩。在一旁的陆先生也抱怨:“这两天喉咙一直痒痒的,戴了口罩也没太大作用。”一位坐诊医生抽空去抢救室查看了新送来的危重病人,没过几分钟患者就“堆积”起来,广播里呼喊着“请呼吸科医生速回诊室”……
瑞金医院呼吸科的沈立飞医生说:“我们平时一天接诊约三百五十人次的病人,这周增长到每天约四百三十人次,年轻人和老年人各占一半左右。”
医院的输液室同样挤得水泄不通。急诊注射室门口排着30多人的长队。门诊输液室一大清早就开始排队,到下午三点多已经接纳了两百多位患者。“输液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二都是呼吸道疾病,”一位王姓的护士说,“有支气管扩张、哮喘等基础性疾病或者身体弱、免疫力差的患者都容易受雾霾影响而发病,很多人咽喉、眼睛、鼻腔都不舒服。”
在上海市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急诊,内科大夫严谨一听到雾霾就皱眉头:“最近呼吸道疾病增多,特别繁忙。”周六上午,她已经接待了二十多个患者,一半以上都是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气急都有,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感受到了雾霾带来的影响。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朱莲娟介绍说,社区患者中老年人居多,许多本身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在雾霾天气中感觉不适,呼吸道疾病高发。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12月2日至5日的日均门急诊量达到5070人次,甚至超过今年暑期高峰的日均门急诊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9%。
“儿童的肺部较成人更为娇嫩。”上海市儿童医院门急诊管理办公室主任、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锦康介绍称,近期天气转冷,加上空气污染,昼夜温差大,儿童呼吸道感染、哮喘发病率较高。学龄前儿童因自身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弱,成为易感人群。
医学专家建议,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外出可佩戴口罩防护。同时秋冬季节家长也要注意对儿童衣物的增减,谨防因昼夜温差而导致的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