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致胖基因 对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巍课题组日前发现,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D6S1009位点旁侧的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和10%至25%的欧洲人患有肥胖症。肥胖症发生率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超过10%。肥胖症的发生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引起,主要因饮食摄取和运动消耗热量的平衡被打破所导致,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二。
此前有研究表明,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的D6S1009位点与体重指数BMI紧密相关。李巍课题组通过对位于该位点旁侧的SLC35D3基因缺陷的小鼠进行观察,发现该小鼠从2月鼠龄(与人成年期相当)开始表现出进行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特征。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缺陷,可导致运动量减少和能量消耗少,从而引发肥胖症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长期以来,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或缓解措施强调“管住嘴、迈开腿”。但这项研究发现提示了遗传因素在“懒得运动”这一不良行为中的作用,表明药物可在一定程度纠正这种行为异常。同时,这一发现也可在今后用于肥胖症人群该基因突变的筛查,对于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刘欢)
来源于: 中国科技网 www.wokej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