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起底埃博拉病毒
尽管致死率很高,但一些医学专家仍表示,人类无须对埃博拉过度恐慌
年初至今,西非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已经过千。8月8日这一天,世卫宣布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报道甚至用上了“魔X埃博拉”这样的惊悚词。
埃博拉果真是恶魔吗?在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为何还有如此可怕的病毒无药可治、无疫苗可防?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毒?从哪里来?会从西非传播到世界各地吗?
为何难“破”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比利时科学家彼得·皮奥特和同事首次分离出这种病毒,并用疫情发生地刚果(金)的埃博拉河给它命名。
但近40年过去了,仍无经批准的专门药物,也没有可供预防的疫苗。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得可怕。这次史上规模最大的西非疫情致死率约在60%。这之前的多年间,非洲爆发过24次埃博拉疫情,致死率最高时达到过90%。为什么研制相关药物和疫苗这么难?
首先要从病毒本身说起。埃博拉病毒对培养皿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这种高危病原体的操作必须在最高安全级别的四级实验室中才能进行,即便只是检测样本也必须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这样条件的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即便美国,在“9·11”事件前总共也只有3所四级实验室。因此像埃博拉这种“偏门”病毒早些年根本无法进入被优先研究的行列。
其次,埃博拉虽是致命病毒,但客观地说,这种病毒其实很少见,传播范围基本上局限在非洲大陆,此前医学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而且,埃博拉爆发时间不规律,无法预知和防范,医生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较少。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经济效益。埃博拉病毒感染人数相对较少,无论是药物还是疫苗,研发成功后销量都将很有限。
最近报道中提到的两名美国患者使用的试验性药物Zmapp,来自一家仅9人的小公司马普公司。这家公司只有一个资金来源就是美国政府。美政府资助埃博拉研究出于防范生化恐怖袭击的考虑。在“9·11”事件以及同在2001年发生的炭疽杆菌事件后,美国建设了一大批四级实验室,推动了埃博拉等病毒的研究进程。但Zmapp仍是一种未经严格临床试验的药物,没有大规模生产,此次向西非投放有限的数量,世卫虽认可,但美国仍警告可能存在极大风险。不过,也许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能把相关药物或疫苗的研发加速一大截。
源头在哪
当西非几国、世卫组织、中国等的医疗援助人员在奋力防控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时,还有一个问题盘旋在一些医学专家脑海中:病毒到底从哪儿来?
必须要找到自然界中传播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宿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病毒传播。流行病学家猜测,宿主很可能是蝙蝠。当然,只是猜测。
回顾历史,人类与传染病斗争中取得的一些重大胜利不外乎两个因素:限制人际传播和找到并控制自然界中的病毒源头。医学专家认为,在每一次埃博拉疫情中,“零号病人”也就是最初染病的患者,都可能是由于误食或者处理过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造成的。目前,他们认为,病毒可能来源于某些种类的蝙蝠。在非洲一些地方,蝙蝠被人们当做美味享用。但蝙蝠也没有被确切锁定。世卫专家认为,黑猩猩、大猩猩、猴子、森林羚羊、豪猪都有可能。就连家猪都可能“有份儿”,因为养猪场内通常有很多果蝠。
这次疫情的“零号病人”据称是几内亚农村地区的一名两岁男童。但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时,并未就他从哪里感染病毒进行任何推断。
无须恐慌
尽管致死率很高,但一些医学专家仍表示,人类无须对埃博拉过度恐慌。
截至目前,这次疫情仍集中在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西非以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报告疑似病例,但迄今并没有确诊病例。
世卫组织多次强调,埃博拉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例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空气传播,因此通过航空旅行传播的风险很低。彼得·皮奥特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这么说:“假设在车上坐着一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要他不会吐到我身上,我就敢坐在他旁边。”
当然,为防患于未然,很多国家都加强了入境防疫检查。一些航空公司甚至暂停了飞往西非疫区的航班。但对于个人来说,根本不必忧心忡忡。实际上,我们生活中面对的一些病毒,其危害并不亚于埃博拉。比如狂犬病毒。虽然早就研制出狂犬疫苗,但由于很多国家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人们被狗咬伤后可能得不到疫苗接种。据世卫统计,在非洲和亚洲,每年大约有5.5万人死于狂犬病。再如艾滋病病毒,仅2012年一年全球就有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这些病毒论致死率可能不如埃博拉病毒那么高,但它们在很多国家的流行率却更高,每年死于这些病毒的人数也远远多于埃博拉。(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