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之《织妇词》赏析
原作/朱瞻基 赏析/黎黍匀
背景介绍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他还废除了流行已久的官妓制度,废除了妃子陪葬的恶俗,在文化领域贡献良多。
虽然有逗蛐蛐的爱好导致社会出现一些跟风歪习,以及过度庞大了文官体系,但是整体还是相当杰出的帝王。
曾作《织妇词》劝谕臣属惜衣惜人。
原文
昔尝历田野,亲睹织妇劳。春深蚕作茧,五月丝可缫。
缫丝准拟丝为布,两手理丝精选择。
理之有绪才上机,弄杼抛梭窗下织。
斯虫动股织未停,鸡声三号先夙兴。
机纽轧轧不暂息,辛劳累日累始成。
呜呼,育蚕作茧,未必如瓮盎。累丝由寸积为丈。上供公府次豪家,织者冬寒无挟犷。
纷纷当时富贵人,绮罗烨烨华其身。
安知织妇最辛苦,我独深思一怜汝。
分析字词
[1] 缫,音Sāo,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丝。
[2] 绪,通“序”。
[3] 杼,音Zhù,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机~。
[4] 夙兴,早起。
[5] 瓮盎,陶制容器。
[6] 挟犷,即胳膊粗野,指粗衣烂布。
[7] 烨,音yè,即明亮;灿烂;鲜明。
翻译
以前我曾经经过田野之地,亲眼看到织布的女人在劳作。
春意浓时蚕开始做茧,到了五月了就可以抽丝了。
抽丝精准后才逐步把丝做成布,两只手在其中不断的跳选和取舍。
梳理清晰才开始放到机子上面,然后在窗户旁的机子上上下地翻动梭子织起来。
那些夜虫出动了还没有停止,等到鸡叫了又起床继续。
织布机发出轧轧声音没有停息,辛苦了很多天才积累成布。
哎呀,养育蚕做茧,功夫未必没有做陶瓷辛苦。
把丝从寸织成丈,最终上面供应给官府,然后是豪富人家,而自己却冬天了还暖不了身。
众多的富贵人家,身穿亮丽的华服在身,哪里知道织布女人的辛苦呢?惟独我一直深思怜悯你们啊!
欣赏
这是素有政治清明的帝王明宣宗所写的作品。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衣服的来源经过了蚕、茧、丝、织、布的过程,妇女对布料的贡献十分突出。而他对劳动女性也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和怜悯。这在历代帝王之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也许是基于他对人的一种价值承认,也是一种对劳动付出的尊重。我们从文句之中,看出了他那不容易表露却十分清晰的内心,一种人性光华的显露,正是这样的心胸和心性,使他更为尊重时代的人才和国家的基业。因此,历史上记载了他废除了官妓的制度,也让人容易理解了。他是一种深深的怜悯在里面,对官妓的从事者,充满了尊重,尽管这个制度在他去世后并没有得到彻底推行,但是他的行为至少在其任期内为无数女子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幸福。等他去世的时候,废除了妃子陪葬的千年恶俗,更是推进了人性的良性发展,也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让人类的文明勇敢的向前迈了一大步。因此,这样的帝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的杰出和卓越的。
以此,向明宣宗朱瞻基致以崇高的敬意!
记载
明宣宗曰:“劳苦莫甚于农民”。宣宗过昌平,“见道旁农人俯而耕,不仰以视,不辍以休。召而问焉”,于是了解到了农民真实的工作生活:
宣宗曰:“何若如此勤哉?”耕者跪答:“勤,我职也。”
问:“亦有时间娱逸乎?”答:“农人种田,春则耕,夏则耘,秋熟则收获,三者皆用勤也。有一处不勤,则农事不能成功,寒馁将会踵至,我等岂敢懈怠。”
问:“冬天可娱逸乎?”答:“冬季一至,需执力役于县官,完朝廷力差,亦我之职也,故无娱逸。”
曰:“民有士农工商四种职业,曷不易尔业,为士为工为商,庶几有娱逸乎?”答:“我祖辈皆业农,以及于我,农职不可易也。我所居乡里,无无人入仕,亦无人务工,故我不能知其道也。然邻里有经商者,亦莫敢不勤。率常离乡负贩,都在二三百里以外,远或一月,近则十天,其获利厚者十之二三,薄则十之一,亦有尽丧其利,连本蚀去者,则阖家失意,戚戚而忧。计其全年居家之日,十不一二焉。我为农人,若无水旱之忧,手脚勤快,年成好时,一年收获可供两岁温饱,薄者亦可一岁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