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级电影——黑白摄影时代
初期的电影因为技术限制,已经人的思想局限,只是简单的摄影时代而已。因此,初期的电影属于比较低层次的故事和场景,加上演员素质的问题,电影还是比较初级的娱乐产品。当时的电影起的功能纯粹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满足,没有表达出更高水平的影片。即使是卓别林的喜剧作品,也是很低级别的娱乐片,远未达到文化的高度。
2 中期电影——彩色摄影时代
中期的电影由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了彩色方式拍摄。这个过程如其说是电影的巨大进步,还不如说电影技术的进步更恰当。因为彩色电影出现之后,并不能在根本上丰富电影的思想和内涵,还未达到文化的高度。还属于摄影的时代,只是换了个色彩。比如对比以前的彩色电影,仍是很难欣赏到电影更丰富的信息和内涵,这个原因的根源在于演员和编剧的境界还未得到提升。观众的思维还是处于欣赏好奇的心理状态。
(印度电影剧照)
3 成熟期电影——电影书时代
要进入电影书的时代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让电影代替书籍阅读的过程,电影就必须重现书籍带给人的享受:美感、想象力的融合、思想层次的共鸣、读者思维的拓展等。因此,电影书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3.1 美感的表达
书籍能够使人在阅读过程产生一种享受的美感,即阅读本身就是享受。而电影也必须产生一种观赏的美感。书籍是使用文字方式描述如此的美感,而电影是使用图景和人物的表情、语言等可视化演绎,这就要求细节度要求很高;一般的演员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因此,电影在这方面的提升意味着电影产生新的变革,不是技术,而是“人”的素质变革。电影书的表达要求更高。
3.2 想象力的融合
由于读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产生了极大的想象力,对于文字的描述会按照自我的形象设计,超越了生活的一般感受,因此,电影书也必须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可视的图景能够达到如此的效果,而且跟读者的状态想象对接。如果电影无法与读者的想象力最大限度的对接,那么电影就会跌落到摄影时代的水平,无法吸引观众。
3.3 思想的共鸣
书籍都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因为选择文字的描述就是讲述作者的内心思想。通过文字的分析可以知道作者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提升过程。同样,电影书在使用图景的方式展示电影的思想,则可以达到书籍的同样功能,使电影与书籍融合为一体,书籍与电影只有表达方式的区别,无其它差异。
3.4 思维的拓展
书籍可以让人阅读过程领略到角色的思维流程,同样,具备电影书特征的电影,其情节一样能够使读者进入了思维流程。在电影演绎的过程中,观众可以依据电影的细节、表情、剧情、逻辑、文化等方面的素材深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使电影的创作内涵得到共鸣和发掘。虽然一般电影也可以提供这些素材加工思维,然而由于细节和思想的肤浅程度以及演员的素质能力问题,还是无法完全体现出书籍的特征,因此不能满足需要,难以达到如此高度。所以说,电影书的特征并非是普通的电影可以达到的。
满足以上的基本要求,电影书的效果就可以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