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接触人类后,动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丧失”
2020-11-18 14:01:52 来源: 中国生物技术网
在动物的世界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捕食者的反应,或者在理想情况下完全避免捕食者。从大鼠到土狼,如果动物感觉到食物链上方的某种动物在附近,那么这些动物就会装死、逃跑或采取其他某种“躲避行为”。
近日,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在与人类开始打交道后,动物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天敌的本能恐惧。这种相互作用有多种形式,包括圈养(动物园)、驯养(宠物)、城市化(住在城市中的猫和鸽子等)。事实上,如果一只动物在接近人类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它似乎就会丧失大多数躲避捕食者的行为。
这项由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研究所(MARBEC)Benjamin Geffroy博士领导的研究对173项经同行评议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动物行为和生理上的反捕食者特性或习性。这些研究涵盖了102种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鱼类、鸟类、软体动物和爬行动物。所有被研究的动物均已被驯养、圈养或城市化。同时,研究人员也特别注意到需要考虑每种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绝大多数研究人员报告称,与人类接触使动物的抗捕食者特性“迅速丧失”。最初,这些行为变化可能在不同动物中的差异很大。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世代在人类周围度过一生,在特定位置的动物中,躲避捕食者行为的丧失逐渐变得更加统一和普遍。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动物生活在更安全的环境中,以及人类为了驯化目的经常繁殖更温顺的动物品种。
不仅如此,甚至第一代动物在与人类接触后也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改变。研究人员说,这些早期变化可能是由“行为灵活性”所致,而在后代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灵活性会得到加强。此外,驯养改变动物抗捕食者行为的速度似乎比城市化的快三倍。然而,圈养导致的行为变化似乎最慢。食草动物倾向于比食肉动物更快地调整行为特征。同样,独居动物比群居动物更容易改变其习性。
研究人员说,虽然野生动物使自己适应人类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但这种行为灵活性发生得如此之快,还是令人震惊的。
Geffroy解释说:“虽然我们一直都知道,受到人类保护会使动物的抗捕食者能力降低,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变化发生得多快以及发生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研究中还纳入了生理学特性,但是这些变化比行为特征要少得多。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些变化进行系统研究,以便将发生在动物个体层面的变化总结为一种整体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了解是否只有游客在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可以预见,如果将动物重新引入野外,这些行为变化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这些发现对于未来保护工作的规划、城市布局、牲畜管理计划和圈养育种计划而言是非常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