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名医淳于意:不充神医
在仓公列传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更多。下面,分四个方面叙述之。
仓公其人:仓公,名淳于意,西汉初年临菑人,太仓县县长。从小喜爱医术,在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时向同郡的公乘阳庆学医,当时,阳庆已70多岁了,看他是那块材料,把毕生收藏的医书全部传给了他。并让他把以前所学的全部丢掉。淳于意专心攻习一年,自度尚未精良,攻习三年之后,觉得到火候了,为人治病,决断生死,多能应验。因为家里贫穷,也可能觉得家产是个累赘,他不治家产,到处为诸王侯、贵族看病。有时碰上不治之症,不肯治,因此得罪了冤家,很可能是齐文王。在汉文帝13年(公元前167年),被权贵告发,判为肉刑,逮到长安治罪。他的第五女名叫缇萦,跟随父亲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明如果实施了肉刑,身体永远不能复原,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自己愿充官婢,赎父之罪。文帝看了,很怜悯,下令废除肉刑,同时也赦免了淳于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此事发生在文帝四年,有误。此事应发生在文帝十三年。《汉书·刑法志》记在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据淳于意学医、行医和汉文帝问,他回答的时间,以及他的年龄推算,应该在这一年。此时,他39岁。他说阳庆已死了十几年,他习医时,阳庆指导了他三年,阳庆大约在文帝二、三年去世。他不可能在文帝四年时就有十余年的行医经验,也不可能在被逮后九年才废除肉刑,身体保存完好,也不可能在九年后,文帝突然心血来潮,对他发问一些问题,此时必然都发生在文帝13年,他才能有10余年的行医经验,才能对文帝如《史记》中记载的回答。
从淳于意被冤家告发这一事件来看,淳于意的确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了。他为什么不肯看?因为他知道,他的医术有限,无力回天,他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他只能回避。他的医术,受时代的局限,没有多少妙法。
汉文帝在提问中,特别问到齐文王是什么病。淳于意答道:我没看过他的病,听说他气喘、头痛、视力不好,还不到20岁,身体肥胖气喘,不是药力所能奏效的。有人给他做过灸,病反而加重了。我以为少年人得这样的病,治不好,所以死了。
淳于意没给齐文王治病,却知道他的病情;他所处的恰是齐国地带,所以,很可能是被齐文王的左右告发。否则,一个小小太仓公,就因为不给治不好的病人看病,犯不上逮到长安去治罪,要受刖刑,需要汉文帝亲自干预吧?因为有齐文王的死,才有汉文帝对淳于意治病情况的发问,而且特意地、主动地问到齐文王的病是怎么回事。淳于意也不敢不具实报告,所以,他所举的病例比较可信,没有根据传闻添油加醋的问题。他的学医、行医过程,也很可信。
淳于意早期没有行医记录,下面所举的病例,都有记录,是为了总结经验,近年才开始记录的。
文帝所问的内容是:“擅长何种医术?能治什么病?有无医书?在哪里学的医术?学了多少年?他们是何方人氏?所治病状及治疗过程如何?治好多少?死了多少?有无差错?为何有的预言不能灵验?什么人来向你学医?全部详细答来。”
从文帝的询问中,可以看出下面三个问题。
(1).文帝对治病的具体情况很感兴趣。原因是齐文王没经淳于意治疗而死,他想知道死因,也想知道淳于意的医术如何。
(2).文帝知晓当时医术传承的潜规则,只是想了解淳于意是怎样学医的,无意改变存在的事实,他崇尚无为而治。
(3).问有无医书,大有深意。他想知道,淳于意是不是个江湖庸医,治病有没有传承依据,当时看病靠经验,《周礼》就很注重这个。从问答中,可以知道,当时不存在《黄帝内经》,更不是医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如果当时有,应该这样问:“你对《黄帝内经》学习了多少年?有何体会见解?还学了些什么书?”
先秦的书籍,经过秦皇的焚书之祸,被弄得七零八落。有价值的书,还是有人冒死藏匿、或背诵,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不同学派,有不同版本,如《论语》。靠背诵记下来的有《尚书》。汉文帝时已很重视搜罗这些书籍,设法藏于宫廷。医书不在秦皇的焚毁之列,它的传承方式很诡秘,搜罗并非易事。如果皇帝下诏搜罗,肯定是会搜罗到的,前提是:必须有具体的某本书。当时皇宫里藏有什么医书,史无确载,不能臆断。在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不少医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后面再详细讨论。可以认为,当时的皇宫里,肯定没有《黄帝内经》,否则,文帝知道淳于意没有此书,很可能赏他个副本。当时的书不比现在,洋洋十余万言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或帛布上,很费力,很昂贵,保存起来,的确要放在兰灵秘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