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报刊登的一封研究生的来信引人深思,这个名叫龚平的学生写出了一直纠缠着自己的困惑和焦虑:“我到底要不要花钱买版面发论文?自己知道花钱买版面发论文意味着什么,但不这样做的话,就拿不到奖学金,就会在诸种评比中被挤出局,身边人都这样做也让自己不甘不平。但道德准则又不能容忍自己这样做,违背自己的良心,自己都看不起自己。”(7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这封来信被网络转载后引起极大共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困惑,击中了多数中国人心中的焦虑,触及了一个转型社会的制度痛感,搅动起深藏在他们内心的茫然、迷惑和难以自解的心灵冲突。
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惑,而是纠结在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驱除和消弭的困惑。我们也许没有发论文之忧,但每天心中都纠缠着许多类似的痛苦选择:考试,有人在作弊,我要不要也作弊?工作,不少人在托人找各种关系,我还要不要凭自己的才能去竞争?晋升,总有人在向领导行贿,我要不要也去送点礼?做生意,许多人都在靠不正当手段和向权力行贿,我要不要遵守法律诚实经营?
这种困惑和选择的迷茫已经融入了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中:别人都闯红灯,我要不要傻傻地等绿灯亮时才迈开脚步;别人都在乱扔垃圾,我要不要傻傻地提着垃圾袋走很远的路;坐公交车时别人都在插队和推挤,我要不要老老实实排队……
由于制度缺乏规范,权力未被驯服,法律尚未健全,规则常被掌握着资源的强者所打破和践踏,潜规则、反规则、歪规则大行其道,违反规则者不仅未被惩罚反而获益,类似“要不要买版面发论文”、“要不要行贿”、“要不要作弊”的困惑和焦虑普遍存在,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对规则正义的渴求,与残酷的现实相遇,产生了一种中国式的焦虑。
理解了这种焦虑,也许你就能理解重庆那个倒霉的高考状元何川洋,即使他成绩那么好,父母还是画蛇添足地给他争取到了一个最终断送了他前途的加分机会。从何家的表现来看,他们并非大恶和钻营之人,修改民族成分时他们一定也经过了激烈的心灵冲突和充满困惑的权衡,最终自私的父爱占了上风。
如何消解这些焦虑,如何回答龚平“要不要买版面发论文”的困惑,也许目前所能做的,只能向“不行贿”的王石学习:不管别人会从行贿中获得多大优势,自己坚持不行贿。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多数人洁身自好,这样才能走出当下社会在道德上的囚徒困境。 (曹林 原题:一个人的困惑击中了多数人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