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蚕豆
黍匀机构学员乔媛编
目 录
历史来源
营养分析
食疗作用
生长季节
中文学名 |
蚕豆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拉丁学名 |
Vicia faba Linn |
目 |
豆目 |
界 |
植物界 |
科 |
豆科 |
门 |
被子植物门 |
属 |
野豌豆属 |
别称
|
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罗汉豆 |
分布区域
|
在我国,四川最多,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 |
历史来源
英文名:Horsebean,Broadbean,Fava Bean
学名:Vicia faba Linn.
蚕豆,又称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罗汉豆。异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记》),胡豆(《纲目》),南豆(《蒙化府志》),马齿豆(《台湾植物名录》),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泛豆(《中国药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中心空,花白色有紫斑,结荚果。种子供食用。《本草纲目》称蚕豆“豆荚状如老蚕”,故名。一说豆荚成熟时正当春蚕上蔟之时,故名蚕豆。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
蚕豆,江南一带,喜欢在立夏时节食豆,因此又称作立夏豆。宁波人则习惯叫倭豆,而且在立夏前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吃蚕豆,都喜欢吃蚕豆,不少人家还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
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栽培历史悠久,在死海北面的古城杰利科遗址中发现有公元前6250年的蚕豆残存物,在西班牙新石器时代和瑞士青铜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曾发现蚕豆种子。中国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起源于西南亚和北非。相传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国。据《太平御览》载,张骞使西域,得胡豆种归,公署人仍呼此为胡豆。《农书》记载:“蚕豆,百谷之先,最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饭充饱。”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蚕豆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南亚和北非。中国的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自热带至北纬63°地区均有种植。中国以四川最多,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蚕豆株高30~180厘米。茎直立,四棱,中空,四角上的维管束较大。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花蝶形。荚果,种子扁平,略呈矩圆形或近于球形。蚕豆花期一般是3月~5月。蚕豆为长日照作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和pH6.2~8的粘壤土。需水量较大,但土壤过湿易生立枯病和锈病。蚕豆可单作或间、套作,忌连作。可点播、条播或撒播。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根瘤菌能与其共生固氮。主要病害有锈病、赤斑病、立枯病。主要害虫是蚕豆象。蚕豆子粒蛋白质含量约25%~28%,含8种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制酱、酱油、粉丝、粉皮和作蔬菜。还可作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种植。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中心空,花白色有紫斑,结荚果。种子供食用。
2、这种植物的荚果或种子。原产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相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期传入中国,8世纪左右从中国传入日本。
根据营养专家黎黍匀分析,蚕豆的预防疾病指数为12.9884,生命力指数为2.3582,证明利于疾病的康复,而对生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见《肠胃决定健康》一书)。
营养分析
每100克蚕豆中含热量335千卡,蛋白质21.6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59.8克,膳食纤维1.7克,,胡萝卜素2.7微克,视黄醇13.2微克,硫胺素0.09毫克,核黄素0.13毫克、烟酸1.9毫克,维生素C 2克,维生素E 1.6毫克,钾1117毫克,钠86毫克,钙31 毫克、镁57毫克,铁8.2毫克、锰1.09毫克,锌3.42毫克,铜0.99毫克,磷418毫克、硒1.3微克。
化学成分。种子含巢菜碱甙0.5%,蛋白质28.1~28.9%,及磷脂、胆碱、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碱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为引起蚕豆黄病发作的原因之一。种子含卵磷脂(lecith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半乳糖基甘油二酯(galactosyl diglyceride)和磷脂(phosphatide)。尚含胆碱(choline),哌啶-2-酸(pipecolic acid),腐胺(putrescine),精味(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去甲精胺(norspermine),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巢菜碱甙(cicine)和伴巢菜碱甙(convicine)。根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和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
食疗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蚕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主治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衄血,妇女带下等病症。嫩蚕豆煮稀饭能和胃、润肠通便,对习惯性便秘有良效。蚕豆茎止血,止泻;叶收敛止血。花凉血,止血;种子皮利尿渗湿;荚壳收敛止血。
蚕豆的医疗作用,前人早有记述,说蚕豆茎、叶、花、荚壳和种皮均可入药。明代《群芳谱》记载:蚕豆“味甘微辛平无毒,快胃、和脏腑、解酒毒。主要功能:健脾、除湿、通便、凉血”。据《中医学大辞典》介绍,蚕豆有健脾除湿、通便凉血的功能,治疗小便频数、咳血、鼻衄有显著疗效。蚕豆性味甘平,微辛。除食用外,还有快胃、祛湿、利脏腑,“补中益气,涩精实肠”等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用存放三年以上的陈豆煎汤饮,或用虫蛀蚕豆与适量猪肉炖熟食之,或用蚕豆与冬瓜皮共用水煎服,可以治疗水肿;用蚕豆衣与红糖煮成浸膏,以瓶装存放,连日服用,可治疗慢性肾炎;把蚕豆(鲜品或干品泡胖)捣烂如泥,涂于头上随干随换,可治秃疮。

蚕豆种子含两种糖苷嘧啶(Pyrimidine slucoside),即巢菜碱苷(Vicine,2,6-二氨基-4,5-二羟基嘧啶-5-β-葡萄糖苷,分子式C10H16N4O7)和伴蚕豆嘧啶(Covicine,分子式C10H15N3O5),还含有磷脂、胆碱、哌啶酸-2(Pipecolic acid),植物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素(Trypsin inhibitors)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素(Chymotrypsin inhibitor)等。国外民间医术,用作利尿剂、祛痰剂和补药。
蚕豆茎(蚕豆梗),含山梨酚(Kaempferol)、对羟基苯甲酸、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等。茎、叶、花、豆荚都含D-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功用主治: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水泻,外用治烫伤。
蚕豆叶含山梨-3-葡萄糖苷(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D-甘油酸(D-glyceric acid)、5-甲酰四氢叶酸(Folinic acid)、叶绿醌(Plastoquinone)、游离氨基酸,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较多,并含丰富的多巴(Dopa)。性味苦微甘、温。功用主治:肺结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臁疮。
蚕豆花,性味甘、平。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治咳血、鼻衄、血痢、带下、高血压病。
蚕豆壳(蚕豆皮即种皮)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羟苯基]-L-丙氨酸(β-[3-(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phenyl]-L-alaninc)、L-酪氨酸、多巴(Dopa,3,4-二羟丙氨酸)。功用主治:利尿渗湿,治水肿、脚气、吐血、胎漏、小便不利,外用治天泡疮、黄水疮、疬痈。炒焦用为茶剂,有促进消化,健胃止渴之效。
蚕豆荚壳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羟苯基]-L-丙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野出血等,外用治天泡疮、烫伤。荚中所含的左旋多巴,是一种治疗帕金森(Parkinson)氏症的药物,但也是引起蚕豆黄病的病因之一。
1、性味。甘,平。
(1)《纲目》:甘微辛,平,无毒。
(2)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无毒。
2、归经。入脾、胃经。
(1)《本草求真》:入脾、胃。
(2)《本草再新》:心、脾二经。
(3)《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3、功用主治:健脾,利湿。治膈食,水肿。
(1)汪颖《食物本草》:快胃,和脏腑。
(2)《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肠。
(3)《湖南药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4、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外用:捣敷。
5、宜忌。《本经逢原》: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不可生食。其性壅滞,多吃令人腹胀。但若“浸以发芽,更不壅滞。”(《随息居饮食谱》)对蚕豆过敏的慎用。若稍多食,会发生类似黄疸的蚕豆黄病。常在食后一天左右发病,可见发烧、头痛、腹痛、呕吐、皮肤发黄、小便棕红色、乏力衰弱等,须及时救治。发生该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蚕豆的巢菜碱甙进入对此过敏的人体后,发生了血细胞溶解而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之故。
6、选方。
(1)治膈食:蚕豆磨粉,红糖凋食。
(2)治水胀,利水消肿:虫胡豆一至八两。(《指南方》) 炖黄牛肉服。不与菠菜用。
(3)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蚕豆60克,冬瓜皮15克,水煎服。
(4)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于即换之。(《湖南药物志》) 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秘方集验》)
(5)应用于肺结核咯血:蚕豆洗净,捣烂取汁,每次服20克,一天2次。
(6)应用于酒醉不醒:蚕豆苗适量,加油、盐煮汤,灌服。
(7)应用于水泻:蚕豆茎30克,水煎服。
(8)蚕豆散:蚕豆500g,以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每次30~60g,加红糖适量,冲入沸水调匀食。源于《指南方》。蚕豆为粉,加以红糖,增强了健脾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
(9)蚕豆红糖汤:陈蚕豆120g,红糖适量,加水5茶杯,以水火煮至1茶杯,温服。本方有健脾利尿之功。用于脾虚水肿。亦可用慢性肾炎水肿。除上方外,单用陈蚕豆或生虫之蚕豆煎汤,或配冬瓜皮等煎汤亦可。
生长季节
蚕豆株高30~180厘米。子叶不出土。主根系发达。茎四棱、中空,四角上的维管束较大,有利于直立生长。有效分枝自子叶叶腋和基叶叶腋中抽出,基叶以上极少分枝。羽状复叶,顶端小叶退化呈刺状,无卷须。托叶上有蜜腺,呈紫斑点。
蚕豆为长日照作物,有些类型和品种呈中间型,适应性广。喜温暖湿润气候和pH6.2~8的粘壤土。幼苗只耐-4℃低温。各生育期的最适温度为:发芽期9~12℃,营养生长期14~16℃,生殖生长期16~20℃。气温过低过高均影响正常传粉和结荚。需水量较大,种子发芽时需吸收相当于自重 100~120%的水分。土壤过湿易生立枯病和锈病。在开花期对气温和水分的敏感常是蚕豆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
蚕豆可单作或间、套作。在中国,常与大麦、小麦间作,或在棉花收获前套种于棉行中。忌连作。点播、条播或撒播均可。也常与大麦、小麦等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秦岭、淮河以南秋播,翌年4~5月收获;以北春播,6~8月收获。每亩播种量5~15千克。以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根瘤菌能与蚕豆共生并固氮。对硼敏感,土壤缺硼不利于根瘤菌生长并影响蚕豆产量。一般不宜用氮肥作种肥,但在生育期内深施氮肥有利增产。收获期因用途而不同,作蔬菜用的可在子粒充实时采摘嫩豆荚,收干豆则以大部分荚壳变黑时收获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