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营养博士三次被辞退的原因
黎黍匀点评
案例阐述
我是学营养学的博士,但是两年来,我一连三次被“炒鱿鱼”。读了21年书,落得这般下场,我实在接受不了。
刚刚毕业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食品厂。每天上班,换上白衣,我到各部门、各车间走一圈,随后的六个小时,我只能靠打电话、看报纸、写工作日志、喝茶、打招呼度过。上班才两个月,我们厂的贷款到期了,厂里又一直不景气,只好让40%的人下岗另谋生路。厂长很客气地说:“黄博士,是我不好,当初要你,我们是想对上有个交待,您毕竟是博士。我们这么大个食品厂,有个博士也是应该的……但咱们厂的情况你也知道,设备老化、退休的人多、干活的人少,上新品种不可能,那点儿贷款全填了医药费和工资的窟窿了……这也是没办法。您是博士,上哪儿都比在这儿强,我们的庙太小,何况国家对您这样的高级人才是有政策的,这待遇是我们‘虚荣’不起的……”没等厂长多说,我就起身去收拾东西了。临出厂,传达室的老杜头儿喊住我,给我塞了两袋面包,并低声说:“这是厂长让我给您留的。黄博士,您……以后常来……。”
第二次就职,我进了一家日本贸易公司,临时负责技术部的工作,技术部连我一共三个人。第一天上班,我费了两个晚上心思搞好的“就职演说”被破门而入的副总给“轰”到九霄云外去了。副总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下班前,把技术部第四季度的‘拓展企划’报给我!”可是,这个“拓展企划”我可怎么报呢?手忙脚乱一天下来,前言不搭后语地拼凑出一篇“企划”。副总接在手里,只打了一眼就扔在桌上,不屑地望着我:“你不是博士吗……?!”一周后,我提前拿了当月的薪水2000元,并且在老总的深鞠躬中,退出了我的第二次就业。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我到一家美国保健食品公司上班了,待遇极佳。这回我学乖了:没报部门经理,只提出任营养学顾问。作为营养学顾问,我必须不断出席各式各样的促销咨询活动,但是“侃山”不是我所长。第一次坐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里,我紧张得牙齿僵硬、手脚冰凉。第一个热线进来了,我连对方是男是女都没弄准。我一再叮嘱自己:“别紧张,别紧张……”正哆嗦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主持人又重复了一遍人家的问题。我支吾着,最终连自己都绕里头了,也没给人家讲明白。此时,全公司、特别是两位老总和董事都在听直播,想到这儿,我的汗都出来了。那晚,我一夜没睡……
第二天我一上班就被叫进人力资源部,爱笑的女部长对我说:“黄博士,昨天的事,相信您也有所感悟。李总和几位副总都讨论过了,您也许不太适合做咨询,您觉得您适合干什么,您可以选择。”沉吟良久,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最后说:“我可能更适合查资料、写报告……”第三天起,我就被派去查资料。忙了两三天,我终于捧着半年多资料推门进了副总办。副总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最后一页看完了,点上一只烟,叹了口气问:“这些都很全了,费了不少心血吧。但是,这些资料还都是死的,对我们的公司和产品有什么启发和借鉴呢?我们请您来,是想让您用您的学识为我们的公司和市场打开局面,提出可行性市场‘消化方案’,可您这些……”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第三次就业又成了过去的……
分析题
1. 对黄博士的录用给三家公司/工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三家公司/工厂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招聘环节犯了哪些错误? 3. 如果您是这三家公司/工厂的人事主管,将如何避免上述错误? 4. 黄博士自身及教育体制有哪些问题?
回答提示
1、三家公司用人态度分析,共同点都是希望利用到有价值的人才:第一个公司是利用虚无的博士头衔,属于形式的利用;第二个公司要求实战能力,属于实力的利用;第三个公司要求也是实战的能力,直接产生市场效应的能力。但是黄博士都没有具备持续利用价值,即使是形式的利用,也是依靠实力支撑的。
2、三家公司招聘人才都犯一个错误:没有根据企业的中长期目的进行人才招聘,都是注重“眼前危机、眼前利益”的方式录用人才。结果自然自找麻烦,找到人,用不了。
3、如果作为主管,必须考虑企业是否需要该类人才,企业需要形式类人才还是带来实际业绩的低学历人才。这是招聘必须明确的。注重形式只能为双方带来麻烦。
4、黄博士自身的问题反映了能力与社会有巨大落差,教育体制故步自封,不闻窗外事,只能让博士越来越往“理论”类发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更加薄弱。
黍匀评点
营养学技能在社会的营养工作职业中,是第一重要的。如果人才不能具备实战的技能,在社会各个营养健康行业当中发展,只能是自找麻烦。没有企业愿意养一个无实际技能的营养人才,不管学历、不管证书,企业注重实际收益,是永恒的。切记,不管你的营养学学历多高,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收益,就不能在企业发展的。只有科研机构适合发展,或者其他不需要直接与收益挂钩的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