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互文
上古智阳公司编写
概念
互文,也叫互辞,它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理解时,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地掌握句子的意思。
古代医学书籍也广泛使用互文,如果不了解这些形式就无法理解意义。
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这样的句子。因为古代有位置、身份、方向等尊卑之分,不能乱了辈分,所以语言上要先说地位高的将军,壮士地位低就后说。尽管他们都是一样参与了同样的事情,但是叙述只能先说将军。这就是互文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句子意思就是:将军和壮士都参与了战斗,有的回来了有的回不来了。
分类
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
一、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不能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二、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里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意思是开我东西阁门,坐我阁床东西两头。(《木兰诗》)。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两句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同上)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按字面解释为“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就错。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同上)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辛弃疾《西江月》)
三、 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王勃《滕王阁序》)
四、 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岳阳楼记》范仲淹)
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