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遍地开花不符长寿本义
□四川 何勇海
广西共有16个县市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占全国53个长寿之乡的30%,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这是几个月前的数据。纪录很快又被刷新,8月28日,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大新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8月29日,该学会又授予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9月27日,该学会又对宜州市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工作进行初审。“长寿之乡”一时间在广西遍地开花。(据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那些获评“长寿之乡”的地方,究竟是多出了几个长寿老人,刷新了长寿数据,还是转变了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尽力追求人口长寿比例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走科学、绿色的道路?
事实上,从诸多报道来看,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的诸多地方,之所以群起争戴“长寿帽”,无非是想“长寿名号来搭台,旅游经济来唱戏”。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囿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所限,招不来商,引不来资,带不来游客,在各种可用资源都“吃干榨尽”之下,只好打起本地生态良好、老百姓心态平和、活得长寿的主意,打造所谓的“长寿品牌”来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可见功利性很强。
打着功利算盘争戴“长寿帽”,简单开发几条旅游线路,包装一些农副产品等,就发展起长寿旅游,其实不符合长寿本义,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一者,在老百姓心目中,“中国××之乡”本属稀缺资源,如果到处都是“长寿之乡”,游客又怎么会“心向往之,身亲赴之”?二者,以“长寿之乡”的名号发展旅游,反而会破坏原本可持续的长寿环境。据报道,在被认为“长寿牌”打得最成功的巴马,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近几年涌入的旅游人数呈井喷式增长,由于配套处理设施跟不上,游客排放的生活废水对当地河流造成明显污染,以前的河水可直接饮用,而现在已不敢直饮。尤令当地人痛心的是,当地的宁静与祥和被打破了,憨厚朴实的民风变质了。可见,“长寿之乡”盲目开发,极有可能给长寿区域造成灾难。
因此,申报“长寿之乡”的热情应该降温,授予“长寿之乡”的脚步应该放缓,要充分保障“长寿之乡”具有足够的含金量,别把“长寿之乡”的名号看得比当地人的生存、健康还重要。地方政府与其利用长寿的老人作为地方的生财之道,不如转变发展观念,追求更多“长寿现象”,而不是单纯的“长寿之乡”。
来源:广西新闻网 -> 红豆时评 -> 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