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大力发展质量农业提高品质
2017年2月7日 文/游润恬 来自/联合早报
为满足中国人富裕后较多吃肉的饮食习惯变化,中国将调整农业产品生产结构,种植更多饲料并大力发展畜牧业。2017年中共中央与中国国务院发出第一份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前晚由新华社发布。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关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反映高层对农业治理的重视。
《意见》要求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并开展粮改饲补贴试点。《意见》明确要求,要发展规模高效的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并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
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报告,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59公斤,达世界平均数的两倍。不过中国生产的肉类不足够,需要依赖进口,是世界最大的猪肉进口国。肉类的需求和中国国内供应不匹配,是中国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一面。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昨天在记者会上解读文件时说,农业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矛盾。他说,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张宏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的粮食产量是足够的,但是质量不行。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中国人不仅仅需要吃饱,还要吃到好的、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是优质、高端的农产品。”张宏洲举例说,现在一些中国人愿意出十多倍的价钱,购买日本大米、泰国香米,就反映了国内农业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他也注意到,与过去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再强调增产,而是更多地把重点放在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兴农”(通过生产较高质量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更突出地提到“农村增绿”、生态农业。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受访时表示,虽然一号文件提到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争取化肥农药零增长等,但当局的做法仍然是强调科学用药或精准施肥,相比之下,如果能釜底抽薪,寻找替代化学种植的方法,将能更好的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