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让我们收获了什么
——加拿大电影《苦难的收获》看后随笔
2017-10-03 09:50:53
面对苦难,人类大多数是选择的承受,抗争的方式也只是在等待,但是总是会有人站出来抗争的,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苦难的收获》讲述的就是二战前夕,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对乌克兰通过掠夺乌克兰人民的粮食,进行种族灭绝性清洗的故事。
电影最后有这样的字幕:“只有少数人,通过斯大林的边界守卫投奔自由,这场于1932年、1933年由苏联造成的灭种饥荒,如今称为乌克兰大饥荒即“以饥饿致死”,这场蓄意屠杀乌克兰种族的政策,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揭幕其完整的恐怖真相,2003年苏联签定联合国宣言,确定乌克兰大饥荒夺走了700到1000万无辜人民的性命。如今乌克兰大饥荒公认是违反人性的最大罪行之一。本片献给那无辜的受害者。”主人公尤里一家就是众多“无辜的受害者”中的几个。
电影中所表现的故事是残酷的,而苏联对乌克兰的压迫更是惨忍的。象这一类的电影就是战斗的檄文,它形象地揭露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尽管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远,甚至和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然而它揭露出来内容是可怕的,也就是说,专制政权是可以随着一个人的喜好来为所欲为。这一点尽管早已被人们共识,但是当你在银幕上看到这一幕幕,心中依然打着惊恐的颤。
《苦难的收获》中尤里的一家,在十月革命前和苏联统治后,过着二重天的生活。这在电影中被导演用影调区别了开来。在电影的前十多分钟,整个画面风景油画,色彩鲜艳亮,广亵的原野上和茂密的森林中,金黄的树叶,清澈的池塘,弥漫的晨霭,年幼的尤里和娜塔卡无忧无虑的嬉戏,直至化幻到青年时代两人相爱。这其中,几次出现了三匹骏马奔跑的慢镜头,它的象征寓意是那时的乌克兰是一个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而幸福的国度,苏联人来了以后这一切都消失了。从这以后就是苦难与抗争,就是战斗与死亡,整个电影的影调旦现出的是一种沉重的彩色,无疑这是一种苦难中的挣扎。
象这类承载着历史记录与还原再现历史真实的电影,艺术创造的最大手段就是如何典型真实的反映,怎么在浩如烟海的残酷事实,打捞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经历,最基础是这一点,更高一层的是,如果能刻画出苦难中人的灵魂的挣扎,那就是真正的深入到时代的骨髓中,过滤出苦难的原因以及造成这苦难的根源。当然,任何一种主义或者一个政权的意识形态,都会用自己思想的手术刀来解剖历史,得出自己想要的病理分析报告。
《苦难的收获》整体来看,尽管没有达到让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地步,它只停留在了揭露与反抗,但就从这一点来讲,它对世人的告之,已经让我们了解了这段曾经尘封的“苦难”,如果说这“苦难”让我们“收获”了什么,肯定就是: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只被一个人掌控,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话,苦难就离大家不远了。
联想到有的中国人对“苦难”的态度,他们是麻木是大于觉悟的,甚至过后把赞美都代替了声讨。鲁迅先生早在1925年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就辛辣的批判了这样的态度,“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远的不说,每每我从镇江长江边所谓的“知青公园”走过,我从来没有进去过。我知道那是公园的主题是缅怀和赞美,绝不是铭记和回忆曾经的苦难。我没有下放过,但是到现在,我都记得我的舅舅被工作组一次又一次“动员”下放时,我外婆的那哀伤和无奈眼泪。
来源:新浪博客http://blog.镇江林庆生.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