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食品公司》与《快餐帝国》
编辑:在《食品公司》与《快餐帝国》的两部电影中,人们第一次发现了食物可以如此生产,也可以如此强大地危害着所有人的健康,而更危险的是,人们却毫无知情,认为自己还是在吃着美味的食品。越美味越有毒,似乎这样解释更合适,于是全球,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恐慌,而这两部电影的导演的社会责任和勇气,更是让人感动。随着这些电影而带来的利益纷争,以及揭露真实细节之后带来的行业震动,以及被收买的专业人士,都在不断地反击和应对影响。
显然,只有你亲自看了才能够更清晰地思考。也许,最大的益处也是思考了。
《食品公司》展示了一个很高层次的美国农民,这些农民的素质和哲学高度,让中国观众感叹自己的素质和眼光无法企及。也许未来的中国农民素质也是如此发展。
影视内容
1、《快餐帝国》
中文名称:快餐帝国
英文名称:Fast Food Nation
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李察连卡特 Richard Linklater
《快餐国家》根据2001年出版的同名畅销纪实作品改编,但书中的纪实情节在影片中被小说化。影片通过3个故事介绍一头牛是如何变成汉堡包的,批评了快餐业及其社会影响。片中快餐店的名字叫“米基”,与麦当劳的英文首字母相同。书中以最真实的情况揭露了一个事实,即“所有美国饮食的阴暗面”。
美国快餐现状:
·全美每年大约消耗130亿只汉堡,如果将这些汉堡排成行,可以环绕地球23圈。
·大约有1/8的美国工人的薪水来自麦当劳。
·美国人目前每年要花费1340亿美元购买快餐食品,比花费在教育、电脑、软件和汽车上的费用都要高。
·在美国有将近350万快餐工人,是低收入人群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美国儿童每年会收看2000条垃圾食品广告。
·美国儿童每年得到的玩具有1/3来自于快餐店。
·每天有1/5的美国幼童会吃炸薯条。
·全美的多数牛肉来自13家大型屠宰场。
·肉类加工是美国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在2001年,肉类加工工人的重伤率是普通工人的3倍。
·每年约有760万美国人因食品患病。
·在当今的肉类加工生产线,一头感染大肠杆菌的肉牛会感染32000磅牛肉。
·一只快餐汉堡的肉馅来自数百头牛。
【化实为虚】
1997年,艾力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与《滚石》杂志的传奇编辑简·温纳(Jann Wenner)会面,开始为《滚石》杂志调研快餐食品工业,后来,这被原定分成两部分刊登在杂志上的调查报告变身为2001年的畅销书《快餐国家:全美膳食的阴暗面》(Fast Food Nation: The Dark Side of the All American Meal),书中以有理有据并趣味十足的文字揭开了快餐工业的面纱。
在如潮好评下,这本《快餐国家》很快攀上畅销书榜首,而且停留了数月之久。读者终于认知到是噩梦般的工作环境、不卫生的操作和有意的误导导致了美国人正在恶化的健康现状。而且很快,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看中了这本书,决定拍成电影。“我是这本书的超级粉丝,但不想将它拍摄成纪录片,当艾力克·施洛瑟谈到以人物的景片展开影片故事时,我顿时来了兴趣。电影版的《快餐国家》展现了真实的生活、工作和人们努力争取的目标,影片将使你关注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人群。”
其实早在本片开拍前,就有很多工作室和制片商找到艾力克·施洛瑟商谈拍片事宜,但施洛瑟不想就此出卖自己的作品,他还用了一年时间尝试拍摄成纪录片,可未能如愿。后来,制片人杰里米·托马斯找到他,希望将他的作品拍成虚构电影,虽然施洛瑟初闻觉得疯狂,但很快感知到用意所在。
理查德·林克莱特和艾力克·施洛瑟用了两年时间才将原著改编成剧本,而且除了施洛瑟的原著之外,剧本还从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经典小说《小镇畸人》(Winesburg, Ohio)中获得灵感,这本讲述19世纪美国小镇居民生活的小说在美国文坛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也赋予了本片的故事结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之所以将科罗拉多作为影片故事重要的发生地,是因为科罗拉多是美国农业及肉类工业重地,而且在改编剧本期间,主创人员曾与当地农场主接触,走访了很多肉类包装厂,并收集到很多真实的个人经历。影片于2005年春季在科罗拉多开拍,随后转道墨西哥沙漠,而最让演职人员过目不忘的是在屠宰场中的惊心动魄。尽管所有剧组人员都严格遵循了屠宰场的安全规则,但赤裸而残酷的工作环境仍让人心惊胆寒。不过,让剧组人员欣慰的是,影片在屠宰场中捕捉到的都是真实画面,而且大家很快适应了血腥的气息和场面,与屠宰场工人打成一片。
观众评论:省略。
2、《食品公司》
中文片名:食品公司 又名:毒食难肥
英文片名:Food, Inc. 国家地区:美国 首映网
影片公司:Participant Productions
导 演:罗伯特·肯纳 Robert Kenner
你是否知道,一只鸡从诞生到进入超市的周期只需要48天?这是正常的吗?这部纪录片探讨了,粮食是如何成长的,人们对粮食的担忧,例如每年都会引发因为食物而产生的肠道疾病,等等的诸多问题。这部影片也在号召大家尽量的去食用天然食品,而不是转基因类的食品。这部纪录片对由少数大公司控制的美国食品工业进行了检视,这些大公司经常将商业利益刚在消费者的健康、美国农民的生活以及工人的安全之上。
纪录片《食品公司》将于6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上映。用影片主演、作家迈克尔·波利安的话说,“这部电影揭开(美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内幕”。美国一些食品的包装上印有牲畜在绿油油的草场里啃食的图案,让人感觉食品产地天然、卫生、没有受到工业污染。但是,《食品公司》告诉观众,这是一种假象。路透社9日援引波利安的话说:“那些产品贴着农场标签,实际上它们都是工厂制造得来。”波利安写过几本有关食品与健康话题的畅销书。
影片告诉观众,美国畜牧业现在广泛运用工业技术饲养牲畜,这些技术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引起肥胖、糖尿病、沙门氏菌感染等,还导致环境污染。波利安在影片中说,把牲畜集中圈养的工业化饲养方式“依赖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一些疾病”。路透社报道,美国几家大型肉制品企业均拒绝摄制组拍摄它们的生产过程。影片中出现的一些牲畜饲养场所由在那里工作的工人偷拍。画面显示,那些饲养场空间狭窄。马里兰州农场主卡萝尔·莫里森同意摄制组的拍摄要求。镜头显示,她饲养的鸡运往市场销售前已经快要死掉或要病倒。莫里森说,出现这种状况部分原因是饲料中有使牲畜体重迅速增加的抗生素。
《食品公司》的拍摄手法是通过采访一些专家表达导演的观点,或是随着与企业家的对话,展示一些前瞻性思考,其中一些一手资料直接揭露了市场的阴暗面。 影片在抨击工业化饲养牲畜的同时,呼吁消费者拿出行动来支持企业以天然方式生产食品。片中提到一家为大型连锁超市沃尔玛供货的农场。影片解说词说,这家农场之所以会生产有机产品,是因为有市场需求。
“你吃到的是什么取决于你在超市买的是什么,”波利安说。波利安在著作《守住食物:一个食者的宣言》中倡导人们吃“真正的、来自健康和自然成长过程的食物”。他说,人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的健康离不开整个食物链的健康。
同时影片也受到了这些企业聘请的营养顾问的反击。
观众评论:省略。
3、网络评论
关于《食品公司》——
1)看完美国人拍的《食品公司》,感触良多,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情况都如此严重,令人触目惊心,建议爱带小孩去吃麦当劳,肯德基的朋友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最后影片的建议没有翻出来,觉得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翻译如下: 你可以改变这个系统,通过一日三餐。
从那些尊重工人,动物和环境的公司购买食品。 当你去超市的时候,选择食品时,请选购当季的食品和有机食品,通过阅读标签知道你所购买的食物构成及成份。 要知道你所选购的食物,需用通过1500英里的运输才能到达超市,所以请选购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在农家自己的店中购买农产品;在花园自己种植农产品(尽管可能很小) 和家人在家一起做饭并共进三餐。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健康的食品。 确信你购物的市场中食品有有效的检验印章。 请要求您所在的学校提供健康的学校午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及美国农业部支持并保护您的和您的家庭。(我们可向“有关部门”提议么?) 告诉议会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并重新提交“凯文”法案。(我们能向“人大”建议么?) 祷告时,祈祷食物能保全我们及整个地球的健康。 强调: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每一口食物改变这个世界。
2)美国人拍的纪录片“食品公司”把我给雷到了,那样的养鸡法!为了让鸡长得又快又壮,最好的办法是把鸡舍全部遮盖起来,全黑,把饲养密度提高到极限,让鸡们分不清黑夜和白天地紧紧挤在一起,这样它们不能活动去消耗能量,只知道吃喝长肉,很快鸡就长成了肉鸡模样,虽然腿上没劲连站都站不直,但肉是很厚实的,马上可以拉出去宰了,做成汉堡炸鸡翅卖大钱。大型食品公司经营者改变动物的正常生长方式,以期取得利润最大化,所要付出的代价,间接讲,公众健康安全存在潜在的危险,直接讲,惨无鸡道。
关于《快餐帝国》——
王昌隆/文
无论是在电视广播节目、报纸的专栏,还是网络上的讨论组上,无不对快餐帝国大肆鞭挞。从“为什么油炸食品吃起来不错(因为内含人造香精)”说到“最危险的工作(比如肉类加工业)”,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艾里克·斯克赫洛瑟在他的新书里,以“实际价值绝对不会从菜单上体现出来”为前提,对快餐业进行了谨慎而精彩的批判。
斯克赫洛瑟在他的著作《快餐帝国》中写道,快餐业发迹于二战结束后。当时,随着美国汽车文化的发展,南加州人口激增,一些勇于创新的人比如麦当劳的雷·克罗克和小卡尔连锁店的卡尔·卡谢尔,都想从这一时代背景中实现个人的创业。对于快餐业发展历史的这一阶段,斯克赫洛瑟无疑持肯定态度,但随着州际公路网的建立,快餐店在美国处处可见。至此,快餐业开始了对霸权的追逐。
斯克赫洛瑟认为,今天的快餐业必须对许多社会病的产生负有责任,至少这一行业具有各类社会病的表征。受利益驱使,麦当劳之类的快餐业制造了一种由大量廉价的、非熟练的、并且是非全职的劳动力为主要构成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而这些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还不懂如何通过工会组织来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仅如此,整个快餐业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体系,无论是土豆种植还是肉类加工,无不反映出快餐集团的利益需求,他们对农民、牧场主、移民劳工及土地开发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认为,快餐业利用广告和幕后政治交易,力图控制经济发展甚至人们的精神依托,特别是对于缺乏辨别力的孩子们。在把目标对准年轻人之后,快餐业通过运用包括学校里的各类软性广告在内的各种形式,培养出一批忠实消费者。特别是以廉价的小玩意儿为诱饵,使那些孩子们纠缠自己的父母,索要各种快餐食品。他们通过使用食品添加剂,使人们喜欢上这些先冷藏再加热的食品。一直以来快餐公司都在玩弄双重伎俩,一方面大肆鼓吹市场的自由化,另一方面却向政府私下游说寻求各种补贴照顾与优惠政策。
随着快餐工业在整个工业化社会的弥漫,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由快餐业所引发的各类问题。 斯克赫洛瑟对资本主义体系所抱有的怀疑态度,在此也就容易理解了。而这种不信任,也是《快餐帝国》这本书的基调。尽管斯克赫洛瑟也承认“市场是一种工具,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受到强有力的管制,市场远没有发挥其积极功效。
在斯克赫洛瑟看来,快餐业正是资本主义体系走向疯狂的例证:放弃传统的由供需关系决定平衡的明智,而在给我们制造洗脑迷幻药。他在书中写道,21世纪的显著特征就是 “与强大的公司霸权做斗争”。在书中某一章论及雷·克罗克和沃特·迪斯尼的关系时,斯克赫洛瑟分明暗示两者都有着霸权倾向。斯克赫洛瑟在书中把快餐业描绘成新的邪恶帝国。但遗憾的是,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就不能太相信他那些大肆的夸张,并且忽略自工业革命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物质品丰富这一事实。即使斯克赫洛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快餐业向大量不具有就业优势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工作技能。虽然快餐业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才这么做的,但就这一点来说,斯克赫洛瑟是对的。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什么慈善目的,美国快餐业雇用了350万工人。
为了要减少对快餐食品的消费,斯克赫洛瑟提出的如禁止做针对儿童的快餐广告、成立新的联邦食品安全机构、制定更多的政府法规等等庞杂的建议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消费者能够改变他们的快餐消费习惯的话,就必须有新的更好的食品来填补因快餐食品的退出而留下的空白。斯克赫洛瑟已经模糊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美国,没有人被强迫购买快餐食品”。但他又补充道:“要做出实质意义上的改变,目前最容易跨出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购买快餐食品。”但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消费者需要更美味、更有营养的食品的时候,总有些精明的食品制造商们提供给他们,但每次这样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McLean Deluxe公司曾试推出以海藻为原料的食品)。人们就是不接受那些新食品。
公平地说,除了没有在家中按照传统方法烹饪的食品健康之外,快餐基本没有什么害处,并且还能满足对脂肪、糖和盐的特别需求。简而言之,得用美国的文化来解释快餐现象,而不是用快餐现象解释美国的文化。揭露快餐业真面目的过程中,斯克赫洛瑟从来就没有停下来反思一下,正是由于快餐业有其生存的土壤而造就了美国的食品快餐化。促使其生存的因素包括家庭数目的减少(美味食品总是在家里传授的)、女权运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当然其中也包括厨房文化。在对快餐所有的争论中,斯克赫洛瑟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最有力、最明显的一点:快餐的流行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失败,而是品位的失败。
说明:以上资料全部来自网络信息整理,引用多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