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误解慢性病(下)
黎黍匀/文
问题在于学西医的,虽然症状问题清楚,但容易断章取义;学中医的,虽然整体全面,但是容易用想象代替事实。前者看不到整体,后者看不清整体。
自然是个完整的系统。生物链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阳光照射开始,青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得到生长;动物界的牛马羊鹿等动物通过进食青草得到发育;高级动物人类通过食用动物肉类得以生长;动物死亡之后通过微生物乳化分解,变成肥沃的土壤,让青草得以生根发芽。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进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平衡。
气候方面同样如此。阳光照射海洋湖泊,海洋湖泊受热蒸发,逐渐形成云层,云层越积越厚,漂流到山区林区降落,变成水,从沟壑、小溪流入河流湖泊,再进入海洋。
系统本身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循环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为系统。如生物链中如果没有微生物存在,你可以想象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同样,如果没有阳光把海洋的水分蒸发,陆地森林、人类住居区就不能存在。同时,系统具有整体性,所以任何环节出现断层或者障碍,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性。自然界的系统如此,人体的各个系统也不例外。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更新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身体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这八大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与系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体具有两种神经控制系统:由大脑控制的躯体运动性神经系统与不受大脑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如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大脑不能命令心脏停止跳动,也无权指令“左耳比右耳长得大些”。正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具有完备的相对独立性,它才维护了整个肌体的可靠稳定,不会因大脑这一最高司令部的决策失误或“思想斗争”造成全身的彻底瘫痪和全局性的紊乱。
由于系统之间是个有机的整体,当我们身体某个器官出现病变时,它就不仅仅是该器官的单一问题了,可能会是某个系统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
例如,心脏病的产生就不仅仅是循环系统的问题,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紧密相关。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中国第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指出,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糖尿病、肾病、精神疾病等都会影响心脏。胡教授认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关心病是代谢血官病。他进一步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表现的疾病,血糖高会破坏血管,引起冠心病等并发症。糖尿病对心血管的破坏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得糖尿病就相当于得过一次心梗。另一方面,冠心病跟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冠心病和糖尿病一样,都属于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人体发生异常往往不是单一的血糖或血脂的代谢异常,而是各部分都会出现问题,只是哪一部分先表现出来的问题。糖尿病与冠心病密不可分。此外,肾病、抑郁等与心脏病也是密不可分。心衰和肾衰往往是伴随在一起的;抑郁主要体现在患者对心脏病的恐惧上,本身病情并不严重或者根本就没病,但是害怕心脏病而背上了心理包袱。
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倡导双心医学,就是号召医生给患者看心脏病的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使患者能彻底摆脱心脏病;心血管疾病不仅是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的事,而是需要多个学科联合,治疗心脏病才能更有效果,这也是心血管医学发展的方向。
现在,世界医学界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只是证明了慢性病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机械性损伤发病原因在原理上的差异。由于慢性病是近代大量出现的核心疾病,之前一直对其研究不多,也同时影响了慢性病的治疗效率和康复效果。也就是说,目前大量用来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并不合适慢性病。因为,药物的原理是依据疾病的特点设计的,由于急性病、传染病、遗传疾病、机械性损伤疾病等一直是世界医学的主流,许多药物按照以上疾病的标准设定,制造的药物自然就不适应慢性病了。此外,目前慢性病的研究仍然存在大量的盲区。这些因素都给慢性病治疗带来了障碍。
如果现在医学界能够意识到这点,那么慢性病走出治疗的误区将会得到实质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