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客观评价《求医不如求己》(二)
黎黍匀/文
不少学员问到我如何看待《求医不如求己》的书籍.这里作简单分析。
在整个中国营养界,都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营养学最缺乏的是包容的心态,没有把中西医学的东西学习到手,就盲目相信一些理论了。其次是对营养的临床缺乏长期、有效的跟踪。这成为了当下营养学者最大的弱点。中国营养学会很是诚恳,承认中国营养师教材未经实践检验,使用者多注意。但是我们却认为已经是检验过了的真理相信,显然是自己愿意相信而已。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近年来出现不少的争议和流派。我更愿意是一种争议的回答而不是研究的升华。比如现在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等书籍,如果说是新观点,还不如说是答复一种争议而已。为何呢?研究必须涉及临床,临床必须有对照组测试和观察,需要百分之几的成功率,而不能讲某个人好了。但是现在作者没有这些经验,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不过答复一种争议就合适了。什么争议呢?
近年来一些反对中医的人们,受不良的心态影响,反对中医。对中医很多理论没有经过研究探索、实践,就反对,当然让具有相信中医传统的人们反对,为了适应这样的形式,熟悉中医的理论者,就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说明中医的好处。当然也是一种推理和感悟而已。不过不影响百姓对他们的感悟的认可。这样就对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需求:如何为中医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呢?为争议得到支持呢?该书就是针对这样的背景出来的。
为什么说该书对临床研究参考意义还不大呢?
首先是作者本身临床方式并非医学出身,而是一种探索的兴趣的,而且也没有很深的研究功底,从武术转到医学,并非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书中不少地方有不足的,比如把人当作机器的态度和出发点,还有针对疾病的人群,不可能单一能够通过经络、食疗可以得到解决的。而且大量慢性病的治疗并非就这么简单可以治疗好。当然做为一个临床研究,就涉及很深入的专业知识了。作者不可能也不需要如此讲解了,毕竟非营养素、营养素、抗营养素等问题不是他的专长。
其次是我们只要吸取他有益的地方。不排除亚健康人群使用他书中的方式有些效果,但是当作治疗的法宝,就有误导的地方。
其三是求医不如求己,是不符合科学的方式。为何呢?首先我们不可能各个是专家,不可能都知道疾病产生的信号,也不可能掌握治疗的手段,所以,自身的信号,50%以上人体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这点没有做过临床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的。强调自己的感觉而不相信专业,是误导是不科学的。所以,求医不但求自己,还要求专业的人,营养师、医师等。很多人以为真的自己就是医生了,千万别忘记,50%的疾病发生几乎没有任何预兆。为何有病称猝死呢?就是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感觉就死了,所以你求自己?能行吗?这点要客观的。
其四,作者要求预防没有错,大家注意预防。但是不断用经络方式调整,也不是科学的。根据古代名医的经验,亚健康人群的调理方式不是按照经络开始的。详细在我《阴阳与寿命关系》一文,这里不重复。
从这里说出作者不足之处,让学员有客观的看待,而不陷入其中。
列举古代名医治疗程序:
非药物方式调整——食疗——经络——中药——综合抢救
经络放第三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