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原理与中医(部分)
节选
人们对中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宏观状态。而中医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也演绎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但是,因为西方医学的引进,让人们有了一个坐标来参考,因此才产生了中西医学的对比和研究。
这两种似乎没有共同点的医学体系,难免会引发不少的争议。毕竟,多数人只能在宏观的世界来看待它们的差异。
但是,古代的医学名家却不是如此看待中医的,所以有了很多充满智慧的观点。一部《黄帝内经》其实已经将中医的核心揭示了。《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这里直接将中医的根本说出来了,中医的理论核心就是阴阳,阴阳为万物的本源,万物的胎形。我们在古代经典书籍——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样认为一切生物以阴阳开始。所以,阴阳的理论不但是中医的根源,也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根源。
从阴阳理论延伸出去,就有了经络的学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阴阳而生发的能量、气息通过这些经脉、线络而传递。
当这些能量、气息传递完成,万物就有机会“出生”了。在《灵枢·经脉》描绘了人类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人的生命出现后,里面的各个器官,中医再按照五行理论进行了安排。《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