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密中国节日与养生的关系
黎黍匀/文
中国的节日与养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将发现里面蕴涵无穷的养生奥妙。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对节日的设定是为了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随意过的节日,所以一旦到了节日,家家户户皆集中欢度。
中国传统主要节日列表如下: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元宵: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比如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所以要有备而来,所以要休息。元宵就是春天的开始,容易郁闷,睡眠不容易,熬个夜的反而利于抑郁的气流散发,于是春天不会压抑。
到了清明的时间,人体的肝脏淤积大量的饮阳浊气,通过清明的大地得到疏导,4月的时节,正是万物蓬勃生发的开始,人体接近自然,使饮气收藏,阳气激扬而出,一升一降,天地清明,身体清明,所以称清明节。实际是通过感谢祖宗的恩德,繁衍后代,感谢祖上让后人在春季得以发展,传承不止,也是借该日感谢。所以清明节也是后代能传承的纪念日,感谢祖宗,追思祖宗创业之艰辛,哺育后代走得更好。故为感德在心,何人不清明?
到了端午节,正是夏天来临之际,人体即将进入过旺之季,提醒阳气散发有度,需要留意了。此时正阳过度,肠胃分泌旺盛,人们食欲膨胀,于是需要吃粽子饱腹,避免吃其他食物不够饱,就需要大吃大喝一顿,才符合过多的胃酸分泌。
到了七月初七,非常巧妙的时刻:因为这天是阴阳互转的时刻,民间一直认为此日的水是最好的,做酒收藏都是上品。因为此日的水,有的放置50天而不腐臭,如果造酒,则酒香味醇不可同平日而语。所以,属于阴阳际会之时,提倡此日男女约会、定情娶亲。
到了中秋节,是秋天,正阳消退,正阴上升,这个时候阳气乱穿,需要增加月饼给消耗掉,避免冬天出来干扰。所以要多吃些东西,要贪吃一次。之后就冬眠少吃东西了。
到了九月九,是要外出旅游的,是因为冬眠将到之前,把所有的表面正阳散发走,所以古人要求登高散步,这样回去后就乖乖睡觉冬眠养生了。
到了除夕,是一年的结束标志,此日开始,正式收藏一切。所以民间认为此日清洁后,应该在初一开始不洗衣服、不洗澡、不出门,专门聚集沟通,欢度节日,为来年储存能量,以获丰收。所以,从初一到初六,不兴劳作,不谈事业,专门叙旧攀亲,友好、欢乐、温馨为主,更忌生杀、吵闹过度。也是一年来人体需要修养的需要。正如一首歌曲唱的:“干了一辈子工作,也该歇歇了。”所以说,休养也是一种工作。
元宵就是春天的开始,容易郁闷,睡眠不容易,熬个夜的反而利于抑郁的气流散发,于是春天不会压抑。需要把正阳散出来,所以要闹元宵,闹完后就是开始一年的工作了。闹元宵本质是人体阳气开始散发开始的仪式,通过闹作信号,因此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