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西方医学理论浅析亚健康
作者 思敏 指导老师 黎黍匀
(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通过中西医理论对亚健康的概念进行分析,认为中西医对亚健康防治皆有相关研究。它们之间的防治对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对亚健康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亚健康防治形势严峻,需要通过中西医等手段达到防治目的,本文对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进行初步探讨,对亚健康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 医学 理论 亚健康
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高度转变,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未随之提高,而是形成健康水平相对滞后的不和谐局面。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必然随着时代改变和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亚健康的出现,已经使人们的健康状况面临极大的危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过去的自我独立研究、发展,到现如今相互借鉴、融合,共同寻求健康发展之道,即是体现了世界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而如何利用中西医学的成果进行有效控制亚健康,促进健康的恢复,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中西医对亚健康概念的认识
1948年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关于健康的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之后WHO又在1978年9月召开的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仅是没病或没有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
由此可见,西方医学对健康的判定必须包含机体自身生理功能健全、人与社会关系良好适应的精神心理状态。也符合了我国古代哲学《易经》和医学论著《黄帝内经》的理论精髓之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以上分析可知,亚健康就是健康下降的状态的初级描述。
中医把握人体健康,一般从人体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四大关系考量,无论哪一方面不足,都属于亚健康范畴。
我国中医体系在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形成。在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认识中,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人体。《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素问·疏五过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指出个人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都会导致亚健康。《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通过举例肝脾五行相克规律说明人体内部各系统传变关系,体现了先进的亚健康防范措施。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单独列出“和健康有关的相关问题”一章,列举了人体无明确疾病症状但却有种种不适感觉的表现。中国学者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5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中年男性,其发生率高达60%~70%。美国每年有60O万人被怀疑患有亚健康,澳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3700万,我国目前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亚健康的比例高达70%;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中医看亚健康防治
从阴阳角度来说,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健康必须做到“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二者互相调节,维持相对平衡。若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打破这种平衡时,就会产生疾病。当此平衡由于个人情志、饮食、劳作、起居、体质等各种原因被打破或将要打破时,为防止疾病发生或传变,必须防患于未然,即中医提出的“治未病”理念。
“治未病”始于《周易》。《周易·豫》的“豫者,预也。”,《周易·既济》六四爻中的“终日戒。”和《周易·大畜》六四爻的“童牛之梏”都是预防之意,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做比较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养生保命方法。并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一观点为后世医家所提倡。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首篇即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措施。王叔和于《伤寒论·序列》云:“凡人有疾,不时即活,隐忍冀瘥,以成痼疾。”朱丹熹于“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指出:“与其求疾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防微论》:“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则深入,则难治。”
可见我国医学的“治未病”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突出了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并有预见性地合理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即防未得之病、防已得之病、防病之传变。这为亚健康防治提供整体防治的思想基础。
中西医亚健康防治的对比
西医的预防医学也是以亚健康防治为核心,只是在该领域研究相对滞后,仍然以疾病控制为基础而展开,这是与中医防治亚健康明显的区别。因此,中西医在防治亚健康领域,对象、目的、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如下表:
表 中西医防治亚健康的对比
|
治未病 |
预防医学 |
对象 |
健康或亚健康人体 |
患某种疾病人体 |
途径 |
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 |
找出致病原因 |
分析 |
认识自然界不同的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
将不同病因与病症分开认定 |
目的 |
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与质量 |
对某病预防 |
措施 |
顺应时节调整生活起居、运动与饮食 |
定量饮食与运动、器械检查与药品 |
适应范围 |
各种慢性病与传染性疾病 |
病因明确的疾病与急性传染病 |
性质 |
防患于未然 |
防患于已然 |
成本 |
低 |
高 |
亚健康的防治包括从健康到亚健康、从亚健康到疾病两个方面,也即是中医强调的“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内经》提出的有关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论述与当今倡导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相似,可从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劳逸,结合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自身体质等综合考虑。既重视疾病共性的治疗,也重视人的个体差异,既治“病”,又治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强调形神共养,身心并治。《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中西医结合促进亚健康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2007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治未病的治疗理念和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一些治未病试点医疗机构相继建立。
然而要提高全民亚健康意识,做到人人都能“治未病”,使整个医学体系和医疗工作由“治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国家仍需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卫生体系改革等措施规范化管理,杜绝医疗器械、药物滥用等状况;加强法制建设同时扶持民族健康产业,使民间机构、企业有法可依,利于促进民族健康行业的发展;加强、深入健康教育普及,倡导与扶持“治未病”理念的宣教及相关保健医疗措施的探索和推广。此外,中西医学结合防治亚健康的问题,也存在观念的误差和争议。需要人们屏弃偏见,积极推进中西医学对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这是一项利过利民的好事情。
总之,继承祖先优秀医学理论,使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中西医学之长,构建现代人的精神调养与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做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促进成功防治亚健康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陆征丽,魏大鹏.“治未病”对减少医疗费用的意义[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8.
[3]唐乾利,岳桂华.“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