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产投资过热与理财悲剧
黎黍匀/文
近来国家进行房地产领域的价格刚性防控,措施和行动越来越严厉。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闻风而跌,买房族也隔江观望,看看结局如何。
更让人感到有兴致的是,一些开发商以雄厚资金准备“对战”。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目前开发商持有的现金超过2500亿元,可谓不差钱。东莞某开发商运营总监告诉采访记者,开发商资金的耗尽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看到这样的局面对抗,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我感觉到是一群爆发富正在研究如何做新的投资计划,当然方向还是房地产。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对于这样的隐性对抗,国家将采取重拳打击。是否如此,拭目以待。
然而,我对房地产领域一向不以为然。或者说连看房子的兴趣也没有。我从来不认为拥有一套房子意味着什么,也不代表着什么,那只是说明购买房子的人一次性交齐了70年或者60年的房租而已。房子的贬值从购买当天就开始,30年的风雨催袭,墙壁破烂,用料过时,不是沦为“拆”,就是沦为新的重建对象。所以,有时候往往是你花了60、70年的钱,只拥有了30年的租用资格——难道还有什么是你的?当然心理的安全感不一样。不过,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可怕的走向,就是我们试图相信和催眠自我:“我拥有了房子60年!”事实上确是你租用了房子60年而已。但是我们不愿意相信,宁愿选择一个让心理舒服的词语“拥有”。这个拥有导致了一切认识错误,开发商认为圈地是最佳方式——忘记了国家从来没有把土地买给开发商,随时可以调回;百姓认为自己拥有了一切产权,包括空中房子的面积土地——忘记了30年楼房拆迁,自己的空间只不过的空中楼阁,也是一个无房族待遇。我们可以无知,但是不可以给自我催眠错误的观念。
假如资金充足,提前把租金一次性付清,也省事情。但是如果资金不足,却告诉自己消耗一切青春、生命、代价去获得60年租用权力,这样不值啊。违背了理财的大忌。
从广西南宁到武汉,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广州,转了半个中国,发现到处建筑同样,消费同样,风格同样,爱好同样、、、、、、就连爬泰山一趟,也失望,原来古老的名人字迹都被涂上了红漆,彰显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伪装和类同,没有了文化感觉。反观房地产,也就是一个结果:即使中国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套房子,拥有亿万身家,对于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提升仍然是毫无意义。有的地方早就达到了人均上亿的收入,但是当地的人除了钱,还有什么?问科技,不懂,问文化,不懂。这样的结局就是四处寻找刺激和疯狂消费来达到心理安慰,内心深处无比的亏空,精神领域无比的迷惘。他们除了做房地产,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连下一代的教育已经不知道如何进行引导,这样的财富,还能带多久?
对于房地产是否降价,仍然不是我关心的核心。而是,中国人钱多了,竟然发现不知道做什么了!夸大地说,似乎很多人除了能做房地产这些只要有钱,小学生都会玩的游戏之外,还能投资什么呢?投资专业的领域,别想了,这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没有文化是不能进入的。投资不专业领域或者不需要专业的领域,那就合适了。如此,就有一个小学毕业的炒房人放言:他对炒房了如指掌,亿万运作轻松自如。感觉到的不是他的水平如何值得研究,而是一个行业连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进入,也意味着没有任何份量值得考究了。人人既有钱即可为,却为无为。
在纠缠于“我有钱我怕什么”的无聊低气中,大洋彼岸的人们却在悄然“围剿”我们。文化没有他们高,素质没有他们全面,技术没有他们先进,掌控没有他们强大,规模无法相比,影响力无法跟进,专业无法并肩,当这些优势我们都没有的时候,当我们只有金钱的时候,我们全面将悄然被架空,被牵引而走。我们将会以获得别人淘汰的技术为光荣,以获得他们抛弃的行业而自豪,以获得他们认为该放弃的错误项目而庆幸,以获得他们认为残害后代的产业而激动,以获得他们认为应该是劣等人使用的产品而感到高贵,以获得他们误导我们走向的言语而失眠、、、、、、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入侵”,被COPY,被模式化,被同化,被控制,但是我们仍然向没有机会同化的身边人而显示高贵的感受。
我们的下一代已经开始被“感染”:
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在国外差不多,什么雅典、罗马、柏林,还有被用滥的“曼哈顿”和“香榭丽舍”,到处还都有“皇家”身影,关键是,这些“皇冠”也都是外国的,什么“拿破仑皇家别墅”“伊丽莎白皇家小区”“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反正您能想到的外国名字,差不多都给用尽了!不过那得是有欧陆风韵、豪门情怀的,至于伊拉克、尼加拉瓜、埃塞俄比亚之类,我倒还真没见着。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们,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600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我们的孩子穿的用的看到,心、口、目、手脚,全部被西化了!我们也在自我推动着毁灭家园的行为:
(1)与发达国家争夺或者合作开发煤炭、石油资源,还说是为国争光
(2)增加汽车的产量及销量,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城市,制造酸雨
(3)建立大量化工厂,产生大量“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危害大自然生态
(4)大力进行城市化规划,建设国际大城市计划,用水泥堵住地球“呼吸”的通道,加剧地球海啸、火山、地震等发生频率,加剧温室效应
(5)模仿西餐,强化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减少蔬菜水果的比例,引发大量慢性疾病
(6)违反自然规律补充单一的营养素成分,违反食物综合结构的食用原则
(7)大量种植烟草,推广烟草产业,在地球每个地方每天都制造小型“烟雾弹”
(8)满足口感,经常吃煎、炒、炸、过于油腻、过于咸的食物
(9)大力引进西方没落的饮食、保健品,甘为发达国家“遗弃”的垃圾中转站
(10)忘记自己的特色,以为西医最先进最科学,可以救治所有病痛,而不预防
(11)失去公德心,对自然、对社会冷漠
(12)为满足短暂的欲望,把夜晚变成白天,把白天当夜晚过,还说刺激;忘记大自然要求自己晚上11点以后给肝胆解毒、早上7点给肠排泄毒物的规律
(13)攀比富有,追求奢侈品,认为狩猎是富有的象征。看看梅里雪山吧,世界没有什么奢侈品比得上
(14)一些国家注重经济GDP的指数考核,而不是生态平衡能力,宁愿牺牲一片森林也要让口袋增加收入
结果我们享受到了别人不会轻易享受的待遇:雪灾、地震、暴风雨、台风、、、、、、
原来我们都不会理财!我们知道不断地赚钱,赚钱,赚钱,赚钱、、、、、、
80年代问,赚钱为什么?为家人。
90年代问,赚钱为什么?为房子。
后来,只为奢侈。后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赚钱,也许好玩吧。”
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理财方式,我们已经不知道专业的领域有什么好处了。速度,一切都是速度。激素一样催熟一切,激素一样享受一切,人们连下午喝茶、晚上读书的时光,都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事情了。女人也被卷进了这个旋涡不能自拔:
每天为工作的每个细节紧张,为买房子紧张,为未来的丈夫是否是富豪紧张,为未来自己的养老紧张,为父母亲的晚年紧张,为工作的稳定紧张,为紧张对手的强弱紧张,为钱财的富足而紧张、、、、、、结果,坐不安、吃不下、睡不稳,每天早上起来一梳头,大把头发往下掉,匆忙起来胡乱吃点赶车上班,上班迅速进入状态,不断接待各种客户、报表、事务,中午还没有完成的事情放下午,午饭刚吃完客户就来约,谈完已是下午4点,赶回公司又开会,研讨结束满桌子都是废纸要整理,整理完成往家里赶,到菜市买菜,准备晚餐,晚餐做好已经是晚上九点,梳洗完毕已经是午夜。满脸疲惫,又要思考明天的路如何走才更好,但是还要继续明天一样的忙碌生活。长期下来消化不良、贫血、体质不支,精神不佳,精力不集中,处事效率低,容易急噪、消极、烦闷,于是皱纹增多,皮肤粗糙,老化加速。更加着急的是每月月经不是推迟就是提前,不是减少就是颜色暗黑。女人永远是民族强大的最大支撑力量。女人都已经不可避免地疲劳过度了,未来的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 而大洋彼岸的女人,却为何可以在高质量文明地生活?假日的下午,捧一本精致的小书,懒懒地坐在窗前,喝一杯绿茶,悠悠度过,晚上做好美味晚餐,等待心爱的人回来共享幸福时光。她们能量充足,吹气如兰,语音温存,淡定从容。
我们的金钱走错了方向。我们的理财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耐心或者能力对专业领域进行投资和发展,我们只能做低水平行业的投资。这难道不是一种理财的遗憾?
至少,在以上的影响力分析中,美国等国家已经完成了专业投资,并放出豪言:
我们毫不客气地要把美国与中国的差距,拉开到150年前鸦片战争时候的差距!
其实他们正在完成也正在做到。我们生活到处都是这些影响力,但是我们又无法承认。钱,没有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肯定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掌握钱的大脑,已经出现反规律迹象。
一部《阿凡达》,以装备高科、生物技术、音响专业、美工专业、舞蹈专业、风俗专业、物理专业、运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因素融合出高质量效果,导演展示了强大的专业运作能力,这样的能力的人在中国几乎没有找到。当然钱比他多的人有很多。
结果是,投资专业的人控制了投资不专业领域的人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