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马化腾,复制赢利模式
黍匀营养机构编写
没有人不知道QQ了,也许上网的第一件事情,人们已经象吃早餐一样打开QQ,看看是否有需要的信息接收或发送。那只企鹅从来没有过如此亲切,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里雨里,终于从南极来到人类的生活,相伴相随。创造了这个机会的人就是腾讯公司的马化腾。
最早几年,他跟任何一个网络商业者一样,面对未来,不知所措。不知道QQ能够带给他什么。最早发明QQ的是四个以色列人,后来马化腾复制了这个技术,设计为中国人应用的QQ。在1998年的时候,大家没有留意这些信息,因为不看好网络的前景。当时的网络创办人,都在安慰自己:未来一定可以赚钱,但是现在必须烧钱。马也不例外。1999年11月,OICQ推出的第10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那时候马化腾和他的团队一直贴钱在做QQ,同时做一些看不上眼的小活,赚来的钱立马花到QQ上。他们如此辛劳,只是为了让大多数网民把QQ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下来,然后再免费地使用它;为此腾讯公司还要给通讯局交上一笔数目不小的服务器托管费。
2000年,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凭着“用户数量”,从IDG和盈科数码那里,拿到了220万美元,他们分别占腾讯20%的股份。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当时,腾讯拥有逼近亿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量,但马化腾却苦于没有收费的渠道。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协议(运营商分二成、SP分八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马化腾醍醐灌顶。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人民币的纯利润。而在这一年,三大门户也因为与移动的分成业务从互联网的冬天中缓过神来。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
短短11年,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见证了中国网民的发展。从最开始的300万人,到如今的4亿。而腾讯的那只小企鹅QQ,也突破了同时在线1亿人的大关。腾讯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企业,其业务主要是在通信、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这几个方面均衡发展。马化腾说,腾讯的商业模式和很多企业不一样,主要思路是提供大量免费的服务,腾讯现有高达5亿活跃账户,覆盖了中国超过2.5亿的网民。通过免费的服务来开发出增值服务,是腾讯80%的收入来源。这个商业模式在全球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马化腾说,腾讯的理念是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他希望,在5年之后,腾讯成为在线网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网民们每天会挂8小时的QQ,发100条消息,15条微博;每天通过腾讯看30条新闻,进行10次搜索;每天在腾讯的游戏平台上进行2小时的休闲娱乐;每周在腾讯博客上发表3篇日志,在QQ邮箱里发送5封邮件,平均每周2次在腾讯平台进行购物。
ICQ由三位以色列IT人开发,后来被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当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之后,ICQ就成为时代华纳集团的资产。这款即时通讯软件曾经是全球即时通讯工具的引领者,在它的模仿者中就包括中国互联网企业家马化腾开发的即时通讯工具OICQ。2000年时,在美国在线指责腾讯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法律压力下,腾讯公司被迫放弃了同ICQ相关的两个网络域名,并且在随后将所有产品中的OICQ替换为QQ。
不管如何,马化腾在模仿中走出一条赢利的路子。
可是,这样的模式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而不是一个创造技术的模式。因此,马化腾利用了当今的商业资源,整合出一个赢利的模式。但是,他并没有创造一种趋势,引领一种技术的创新,开拓一种思想的潮流。因此,无比遗憾地,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的技术领域,人们似乎并不愿意提及这个人物。
但是即使在中国,更多的关注仍然应留给史蒂夫.乔布斯。《财富》杂志在数月之前将乔布斯评选为 21世纪前十年全美商业领袖,上周末,乔布斯又因为iPad的发售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和马化腾一样,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几乎成为企业家和创新精神的最有力阐释者。
时代不缺乏能够赚钱的人,但是时代却崇尚创造了领域并引领一个思想到来的代表者。在不久之前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田溯宁提到,自己和马云去拜访乔布斯时,乔布斯提到中国的企业家时似乎颇为不屑,这让田溯宁大为感慨,为何中国企业家不能以创新精神赢得他人的尊敬。也许,这正是马的缺陷,他仅仅是一个会利用网络技术赚钱的人。过去数十年短暂的商业史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丝毫不用怀疑中国公司的赚钱能力,虽然这种赚钱能力可能都是建立在他人的创新之上的赚钱能力。
但是在腾讯可能收购ICQ的年代,我们仍然要问,如果我们一直不能产生真正改变全球产业的创新性产品和创意,中国公司的这种繁华昌盛还会延续多久?
我们的企业家英雄中,能不能产生像乔布斯这样的用创新精神驱动公司的人,而不仅仅是运作关系赚钱的高手和时代助推的富豪?
这也许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尽管一些人满足于一种结果而不是过程,即使是一个危险的趋势。
(参考资料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