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在批判中不断发展创新
黎黍匀/文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2010年9月19日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学术大会”上说,要多方研讨养生保健治未病深刻内涵,继承创新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全面发展。
这则信息跟以往的支持中医的说法不一样,以前的支持中医基本都是大范围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但是并不在细节方面详细讲述。这说明,中医的发展还是有所局限。细节是很关键的,如果支持的政策没有详细划分好细节,就是一种放开式的过度自由发展,难免出现偏差和漏洞。而该新闻的讲述很清晰:
第一,要重视养生保健的深刻内涵:如什么叫养生?什么叫保健?哪些范围是养生保健?哪些范围不是?哪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哪些疾病需要药物解决的等等,要清晰要明了。
第二,要理解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如什么叫未病?什么叫治未病?什么人群可以拥有治未病的能力?什么人群需要强调治疗未病的要求?与医学的治疗有什么区别?与临床营养的区别有哪些等等,要明确不要模糊。
第三,要继承中医的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如何继承?怎样继承?哪些值得继承?哪些技术需要保密?哪些方法需要推广等等,都要明确,不要模糊。
第四,要创新中医的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继承之后,如何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创新?如何满足大量的需求?如何结合信息化社会推广方法?如何解决继承和教育的问题等等,要清晰不要模糊。
这些要求都是很清晰明确的,跟以前的模糊说法不一样了。如果把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中医的神秘面纱自然揭开,成为人人可以获得的保健资源,减缓各种医疗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把这些根本问题解决,才能发挥真正的中医魅力,利于民众的养生,避免不良的信息干扰和欺诈。
所以,马副局长就提出了发展、创新和批判同时发展的观点。不能只发展不创新,不能只发展不批判。三者可以同时发展,同时进行。如果不能做到三者,不利于中医发扬广大。
如果只有发展,没有创新,直接导致知识的模式老化,失去民众的支持,难以普及大众,不能体现中医的效果。如果只有创新而批判,就容易给冒充的学说误导正确方向,影响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马副局长指出,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人用极端的、片面的、违反中医基本原理的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不实传播,在社会上造成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偏差,不利于中医发展。 这说明当前社会对于养生的宣传不规范,需要关注。主要是以下问题:
1、极端的观点。不考虑个体特性,或者只以个人代替普遍的做法,夸大效果,这是需要抵制和批判的。
2、片面的观点。单一以个人的体会或者不符合条件的人群作普遍规律的代表,容易形成单一、片面的看法,不利于显示真实的情况和效果。
3、欺骗的手段。包括各种夸大功能、通过打击医学缺陷推广、通过西医药物代替中药、通过收买地方媒体宣传治疗广告、通过打击优秀的对手提高自己身份地位、通过谣言攻击误导消费者等方式,都是不利于中医发展的行为。
国家中医局将在以上三个领域加强管理,既不允许违反规律的观点出现,也不允许欺骗手段的传播,还原真正的中医,让中医“回家”。
因此,此次学术大会旨在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文化,推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健康的养生保健方式,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体系,探索并构建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让真正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与技术为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这证明国家既要支持养生保健的方法方式的推广,也要鼓励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出现,在批判错误的方式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符合需求的健康机构。
这与一些观点认为极端打击、片面打击中医养生方式不同,国家中医局是明确支持发展优秀的健康机构,而不是打压养生机构;是引导健康机构健康发展,而不是极端、片面地批评;是鼓励发展、批判、创新同时存在,而不是只批判不创新。只有发展了,才能出现优秀的;只有批判了,才能去糟存精;只有创新了,才能促进中医事业不断的、持续的发展。
这才是科学、合理、和谐发展中医的政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