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与智慧
黎黍匀/文
一个平民出身的农民,一个1984年出生的年轻人,没有任何目的和计划,只是因为善良的恻隐之心而去帮助别人,一帮就是几年,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几乎落下,就做平凡得不能平凡的事情,他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学历,但是却以一个平民身份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北京的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挨饿,他请老人到面馆吃面喝汤,温暖了老人的心。老人说到自己的家乡在齐齐哈尔,尽管老人精神不是很清醒讲述模糊,但他也迅速把信息发到网上,焦急不安地等待有人告之老人的家乡。数月过去,在他失望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说找到了。他立即兴奋地带老人到达了遥远的黑龙江。几经周折,他找到了老人的家,但是家已不成家,凌乱、废弃景象入眼,让人不忍于看。然后知道老人的三个孩子,两个精神病,不知所向,一个在外工作。此时,一个邻居过来说,知道老人的一个孩子地方。
张仁杰跟当地部分人员立即驱车赶去。见到老人的孩子的时候,那个汉子登时傻了,马上跪下给老人砰砰磕头,然后痛哭失声:“我...我以为你没了,你还在人世......”老人抱着汉子的头说:“我这里有15块钱给你,你拿着。”汉子哭了:“妈,我能挣,我有,我能养活自己......”老人抚摩他的头说:“别哭,哭什么。”真是令人动容。
最后在当地民政工作人员安排下,老人住进了养老院,次日张仁杰离开,老人早早守在出口处。张仁杰不忍离开,老人也不愿意张仁杰离开,跟别人说张仁杰是她孙子。当工作人员说张仁杰要走了,老人生气了,一直拉扯张仁杰不给走,说:“你们赶他走,不给走!”原来爱已经让老人清醒起来,老人已经知道一切。张仁杰含泪离开,数月的无偿付出,终于得到了完满结果。
而这也促使他走上了慈善之路,创办了感恩中国的网站。
截止2007年,在他的影响下,善款捐助苦难者已经超过2亿元,帮助的人超过了260000人。成就斐然,非同凡响。
但是,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慈善人物,正直的富有爱心的人,那就不准确了。他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有时候人们几乎无法承认这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做出来的。
洞察人性和管理法则,使他能够稳定走下去。
张仁杰法则一:不成立基金会,可以减少很多的人心贪婪机会和省却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当有人建议张仁杰成立基金会的时候,他思考很久,最终没有考虑成立。他说,人性的贪婪,很容易在这些财富和名誉面前失去把控。他曾经拿了一条捐助的衣服穿,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不符合规则。当他思考明白,一条洞察人性的法则就出现了。他说不但是防贪心,也是防备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创造了一个让别人无法贪自己也无法贪婪的法则,真是不一般。
张仁杰法则二:捐助必须有制度,制度可以避免盲目捐助
张仁杰有过切肤之痛。一个困难人,通过张仁杰的帮助,获得了大量捐款,后面心态就变了,对一些捐助100的连谢谢都不说,而10000元的捐才说大方。他感到震惊,人性有时候容易迷惑。而且捐款数目超过了实际需要,不必要再继续捐款。于是他,悟到:捐款不是越多越好,合适即可。于是,他采取了制度化,一旦捐款足够,立即停止。
张仁杰法则三:捐助者不能打扰到受助者的正常生活
爱心人人能做,但是很有智慧地做,却不多。能够让受助者获得尊严,却是张仁杰希望达到的目标。不是物质捐助就可以完成的,还要在未来、在人格上跟受助者平等。所以,基于这样的尊重和爱,他不允许人们打扰到受助者,但是允许捐助者随时随地去探访受助者。
张仁杰法则四:正视受助者的真实心理状态,利于促进捐助事业发展
很多人把苦难者当作弱点,包括物质和精神上。但是,这样的理解是不容易与人沟通的,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看待这一切。不幸并非人们的选择,命运的演绎谁也无法回避。正因为如此,对于路还很长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愿意被例如精神也是残疾的对象。张仁杰洞察了其中人性的奥秘,真诚地尊重他们,不回避他们的问题: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庭带来的后遗症,例如不爱学习、爱说谎、性格孤僻等等,感恩中国的助学更多的关爱,需要捐助者对待这些孩子们像家人一样,多交流联系,去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张仁杰法则五:有能力就多帮助,长期帮
捐助是需要一个有始有终的事情,你的能力有多大就帮助多长,不要求能力不足者去从事太多的捐助。所以,他提出,感恩中国需要挑选有稳定经济实力、有爱心能够长期给予孩子们关爱。至于孩子是否一定要帮助到上大学,他认为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而在这成长的过程当中,做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健康生活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是很高明和很智慧的。
万事万物符合道则兴。明道者,前程自明。是故,张仁杰的慈善,已经是一件很智慧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