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本质含义
黎黍匀/文
庸,造字之初,乃名为“乡中打水之井台或水池”,后延伸为利用,使用之义。《説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也就是说,庸即用的意思。
中,造字之初,为两军对阵之中间地带。后延伸为中间意思。《説文解字》:中,内也。
中庸,合并的意思就是符合本质规律的用法。
至于“庸”在后世被当成平庸、庸俗的理解,是后人的问题了。创立《中庸》一书或古代的圣人,并不同意后人的理解。而后人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古人的思考,因此得出错误的理解或偏见。《中庸》一书,本在介绍符合规律的方法的理论,而不是让人去做庸俗的无聊的事情。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意思就是说,将符合百姓实际的原则使用之,不偏离百姓的实际而实施方法。如果过度极端,违反了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形;如果不树立原则标准,百姓就失去了原则的规范。因此,需要“庸”,即行动,考虑实施的效果为“中”,一些地方的俗话也把符合实际的做法叫做“中”!如说你讲对了,就是“中!”符合他人心意的说话,别人感到了愉悦,称为“中意听”;喜欢了的对象,就“中意的姑娘或郎君”。可见,“中庸”的意思就是指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
《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本意就是指行为规范符合实际规律,行动和效果就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也是天地之间最大原则,达到了这个原则,天地万物都按照原先的轨道运行,不产生偏离,不互相危害。
符合中庸规律的人格特征,就是不表面伪装有道德,真实对待事物或事件,中庸人格是符合天地之道的人格,并非圆滑、懦弱、冲动、情绪化。如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孟二人,皆认为君子应守原则,做事情符合客观规律。而有人以“中庸”伪装自己的品行,欺骗他人,所以这些行为是反“中庸”的,不符合道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孔子认为君子的“中庸”出一种“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人格特质。这与小人的唯利是图、随波逐流、肆无忌惮根本不同。因此孔子厌恶伪“中庸者”,称这些违反道行为去行骗的人为“乡愿”,孔子不但不接见这些人,而且说“过我门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遇到一个“乡愿”等待他,要见孔子,孔子大怒,走到那个人身边直接说:“你活着就是浪费米饭,还见什么见?!”可见,伪“中庸”的人,是不受他欢迎的。
不懂“中庸”而谈“中庸之道”者,不少谈法多为庸俗之见,失却道行,偏离客观,蒙混他人自己,独为私利,而标榜高人得道者,故失去真实,还不如一个真实的直率之人。而如果别人无法识别这些行为,很容易以为这些“伪装”人就是符合道德行为的,成为“乡愿”一类。因此,《中庸》“友情”提示我们:要注意识别核心本质的东西,而不是看其表面。
若如此,非中庸行为必难肆行,中庸大道可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