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德国教学谈营养师教材的使用
黎黍匀/文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谈了德国人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值得深思。不同的教学科目,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良好的思维模式。营养学教学是一样的,同样需要让学习者达到领悟、可用、能够指导实践的目的。
对于教材方面,我机构一直是将教材当做学习的一个指引,而不是学习的标准版本。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接受过我实际的课堂讲授的学员,应该感悟清晰,那就是教材似乎并没有多大使用的机会。如果德国的历史课程教学一样,教师使用的教材,只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线索,一个指引,不是必须为主的学习版本,如此,教师必须提供该历史事件的诸多细节:比如时间、人物、当时社会的特征、当时社会的语言、生活方式展示、心理活动描述、实际发生事件的真实物品展示、事件的思考和辩论等等,已经超过了教材要求的范围。但是如此的学习却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历史事件和当时的思维状态,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大的益处。
我们的营养学教学当然也需要如此进行。比如讲解到有机食品的时候,营养师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已,但是这个定义学员未必真的懂。有的说,考试都可以通过,倒背如流还不算掌握?其实,这样的问题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定义。定义虽然认为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等人为因素干扰食物生长,但是,学习者并不能知道真实的情形,比如哪些食物吸收化肥农药最敏感?哪些对农药化肥毫无必要使用的?哪些是必须防范的食物?在现实生活中到菜市如何避免选择非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对人体最佳的营养效果是什么?这些不是定义可以解释的,但是,教学当中必须把这个细节讲解出来。
讲解过程还要提供实际的种植土壤分析,案例分析,将有机食品的使用者与非有机食品使用者的营养状态展示,对于两者的季节性和国际使用情况进行讲解......超市如何选择有机食品,避免非有机食品,也轻松教给学员;购买回来以后如何吃,即有机食品如何吃,生吃还是煮熟?烹饪方式是蒸还是炒?非有机食品如何避免不良影响?如何吃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学过程要增加进去的。所以一个概念,一个定义,就需要讲解一个小时左右,内容非常庞大。任何一个教材都无法将这些信息包括进去的,而这也是考核一个讲师内功的重要方式。
如此,学员学习了才能够真正掌握教材提出的定义和内容,而记忆基本毫无用处,当然忽悠一下外行倒是可以的。
营养师教材其实不需要全面概括,只要能够起到提纲作用即可。同样,关于营养临床的分析,教材也只是将案例进行核心分析,引导学员对临床营养的分析,掌握一个学习的模式,而且可以轻松应用到下一个案例,背诵和记忆对临床学习有时候反而有害。因为无法深刻领悟营养技能的教学,会造成极端的分析方式和建议,忽视了真实的案例,而当今在媒体反应的营养健康知识,已经让我们看到很多极端的例子了。这些例子不是真实的营养实际,所以,你要思考,你要掌握核心,如此才能不被极端的建议所蒙蔽。
机构编写的系列营养师教材,正是基于系统、提纲方式而设计,学员学习的过程就要重要利用各类信息和资料全面学习,不要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正确版本。此外,为了考察学习的认真程度,还特地对相反观点的资料也列入教材,以此来增加学员对资料的多角度认识,深刻掌握营养知识。当然,这个方法会增加学员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比起单纯要求记忆的学习方式,不知要好多少倍。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体现“要理解不要重记忆”的学习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