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医基础理论》定义的商榷
黎黍匀/文
中医学理论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语言模式,因此其解释疾病的形成、原理、治疗及养生等方面,适宜使用中医的思想语句比较妥帖。如果采取西医的语言模式,就无法体现中医的独特思维和语言模式。
我国中医院校基础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1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书,个别地方对定义的描述,值得商榷。
该教材21页在“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章节,对“辨病过程”进行了如下描述: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以上的定义描述是不大规范的。比如“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的描述,是不大符合中医的语境和历史的。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和历史发展,都没有使用到所谓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导致教学方面的误导的,以为中医的检查就是西医的模式检查。而且在历史上,中医基本与“生化”的检查没有关系的,扁鹊时代的名医,尚不知道“生化方面的检查”的。需要指出的是,定义的描述会产生一些缺憾:
首先,没有使用中医的术语描述该过程。
其二,使用了当代西医的风格描述疾病的诊断。
其三,缺乏中医的历史感,因为中医历史上缺乏或无“生化”方面的指标检查。
建议该定义进行重新的修订,力求突出中医的独特方式和渊源继承性。定义建议增加“宏观或微观视角”,以体现中医在整体、系统方面的治疗思想;把“生化”检查改为“生理”检查为好,如七情六欲对健康的影响,都是生理方面体现出来的分析。因此可以进行这样的描述更规范: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宏观或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物理和生理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