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文明构建营养和谐之道
黎黍匀/文
营养的基础是食物,食物的根基是土壤。从土壤到食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阳光、雨水、空气、微生物、动植物等因素。人在系统当中,扮演了主导的地位,也正因为人的出现,系统才成为了能够利于人的模式出现。因此,在系统中,害虫、损害食物的动物、自然灾害等成为了防范对象,防范的行为出现,使系统表现出了排它特性。这一切的和谐平衡,最终使食物能够完成为人类提供营养的终极目的。
农业的出现,就是人为改造食物生长系统,使之朝利于人的方向发展。自从农业的出现以后,也伴随着了农业文明的诞生。
最早的农业文明提倡天地人合一的观念,主要表现在:
(1)风调雨顺。通过对天地气象的观察和记录,对自然气候进行有规律地遵从和利用。利用了自然气候的规律,使种植、农时、收成等行为得到有效保证。24个节令,从立春到大雪,都是人类对自然气候规律的合理记录和利用。春不播种,秋无收成,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气候的深刻认识和经验的升华。以配合自然气候为准则的农业,得到了最佳的节令遵从,达到了风调雨顺的目的。
(2)春种秋收。对于食物的种子筛选、保存、种植、护理、收成、再筛选等过程,领悟了食物有其生长的周期和时间。食物有的是季节性的,就不能提前收成。成语“拔苗助长”的出现,就是警告那些试图快速种植、快速收成、贪图方便的人,因为这样的行为是违反农时、违反种子生长的基本规律和发育规律的。春天种植,需要等待到秋天收成,这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农业文明树立基本的准则。至于冬天的用度问题,是从储藏中获得,而非挥霍。
(3)庆祝丰收。丰年谷的出现,人类就对其当下、未来进行规划,勤俭持家的观念,不是单一的农业文明所提倡的,也是基于自然生、长、老、已的规律认识。通过对丰收季节的庆祝,来达到非收成季节的乐观规划,如此隆冬烈风,大雪封山仍然有余庆,因此出现“年年有鱼(余)”的农业理念,实质是一种备荒年的有效规划。而庆祝是以感恩的方式出现,表达了人类对自然恩赐的食物的谢意。
(4)祭奠民俗。人类最初对农业丰收进行隆重的祭奠朝拜,更多的意义是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遵从的意志。任何食物的出现,都是造物者所创造,食物也是先于人类而出现。大自然至少为人类提供了3000多种的植物性食物,500多种动物性食物,这些食物的出现,都几乎于人类无关,都是自然提前设计好的。人类对这些食物的利用和享用,怀抱感激之心,并以感激之心设计了祭奠朝拜的仪式,通过仪式来表达敬意和提示子孙继承这样的传统。
(5)休养生息。土地是有生命力的,当然类别于人类。土地也有其生长的原理和规律,如何识别这些规律和特征,直接关系到收成问题。比如单一种植,持续种植农作物,必然导致土壤的“生命力”匮乏,难以得到好收成。而如果种植了多种作物(或轮作),不但不导致土壤的营养匮乏,反而促进了作物的健康生长。其实这也是一种土地休养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就是有意抛荒,以此达到更新土壤的目的。人有命,土亦有之,万物皆有之。是故,休养生息,符合自然之道。
以上的五种观念基本构成了农业文明的核心。这些观念不但深入农者内心,更深入到生活各个角落。至今很多农业的仪式,都可以通过这些观念发现了其中的理念。如“以我齐明(满谷物),与我牺羊,以社(祭拜)以方。我田既藏,农夫之庆(喜悦)。琴瑟击鼓,以御(如接皇帝般迎接)田祖,以祈甘雨。以介(生长)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子民)。”“酒既和旨,饮酒孔(很)偕(舒畅)。”
但是,当代农业科技的实施,如果没有配合响应的农业文明观念,单一地依靠农业的技术、药物、技巧,不但使土壤失去持续的生命力,而且导致整个系统的不和谐。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日照的改变(无土栽培)、多样化的改变(如大棚种植抗性下降)等等的改变,都是依赖当代农业科技出现的方式,而食物的收成也开始改变了季节和气候规律,至而未至,未至而至,不断重复出现。这些行为不但不能促进食物的健康生长,也容易导致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改变。最终导致营养不和谐的局面出现。
即使是当代科技的介入,农业文明仍然是农者必须尊敬的准则。如果农业院校缺乏了对学生掌握农业文明的观念和知识,这些学生不但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是在营养源头提供了无数非健康的食物,营养工作者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指导基础,失去了食物的健康基础,营养师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掌握营养师命运的真正人物,是农业的生产者。只有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系统,才能提供健康的食物,只有健康的食物,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有了营养的基础,营养师才能发挥应有的技术和智慧,帮助到千家万户。系统的完整,也是整体的完整,因有整体的完美,才能奏响营养的和谐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