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包装名人为何如此倥偬
黎黍匀/文
倥偬,倥本意是蒙昧无知,偬是紧绷脸皮,连起来可以说是无知而表情僵硬,比意为窘迫而辛苦。以此来形容当代人包装所谓的大师、名人,是十分合适的。
一方面,这些人希望出名,得到万人瞩目,尊敬有加的效果,一方面又希望得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因此,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成为包装名人必然要考虑的要素。
问题是,一个素来无名或者能力并非达到权威效果的人物,包装起来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代社会,面临更多变数。
现代人崇尚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影响力,选择多元化,给包装名人的途径增加很多障碍。因此,要包装到这些人目瞪口呆的状态,才能压住这些人的质疑念头。
此外,现代人缺乏古典文化传承,一旦有古文化特长者,多有敬意产生,于是,包装名人又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包装为万人向往和朝拜的高度,方能有号召力。
加上当代人对“专家”的蔑视和错觉,名人包装不能仅仅包装出“专家”这么简单的效果,必须要超越专家的水平。
而这又于这些包装名人的根底有很大的差距,超越专家水平,客观说不容易做到。
诸如此类的矛盾不断出现,包装名人既要迎合大众的心理又要突出自己的特长,造成了包装名人只能走“没有权威,只能更权威”,“没有神话,只能更神话”,高帽必须一个比一个强悍,一个比一个震撼。当你批评专家时,那些人已经不是专家,是比专家更为全能的“天才”,如此人们就不敢质疑、回避。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一些名人头衔动不动就是中国XXX研究院、中国XX中心、中国XX单位等机构的负责人,还有就是海外的美国XX大学教授、导师等称号,来头大到你根本没有能力去识别。比如,一个英国XX大学客座教授的称号,就让你失去质疑的条件,要质疑,你必须具备英文、外交等条件,不然一般人是不具备质疑能力的。于是包装出炉,名人大噪,成功达到目的。一旦有任何联系,都可以制造成可怕的名头。
如,只要名人到在某大学租个教室上课,就变成了“受某大学邀请进行演讲”;到维也纳租大厅演出,即使无人听,自己弹一通,也变成“受邀在国际维也纳音乐厅演出”;某大学的公司机构邀请讲课,就包装为“受聘为某大学客座大学”;如果在某大学租个楼梯间办公,就变成了“某大学XX研究中心”负责人。
一路下来,这个包装还真不容易,但是又必须时刻如此包装下去,以百姓的无知为基础,以毫无底线为准则,即使累即使苦也要继续下去,真是倥偬之极。
也许,正合了“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后汉书·张衡传》)的意思。就是说,都不容易啊。
为何如此包装呢?是民众的心理导致,还是包装者引领?傻瓜销售六大法则,难道都要用上?这个问题也许就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难以回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