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营养学者应学习点古文典籍
黎黍匀/文
养生或营养类学者,对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比一般人要丰富和系统,而这些知识一般集中在当代营养学方面为多,对于古代养生文化了解还是不多。因此,建议该类学者可以利用些时间进修或学习点古文,更能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
在一些营养学者或养生学者传播的健康知识中,往往见多他们喜欢引用古代学术文献来增加文采或增加历史感知度,但是,很遗憾的是,有些引用不能令人满意,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对引用古文认识不足,为引用而引用,容易出现堆砌文字之嫌,如对于防治未病,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语句阐述,引用者只是一句带过,或者整段引用,造成了文字堆砌之嫌疑,因为“治未病”已经可以概述了自己的观点,不需要额外再引用如此多的篇幅,更何况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呢?对于众人皆知的古文内容,若无新意,最好不引用为上。
其二是对文句的解释不通而错误解读。有一著名主持人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随意解释为“不尽到后辈的责任”之解,不但脱离了原句的语境,更不符合当时的叙述状态,如果随意引用这些古文,容易被人笑话。一些养生学者引用了《论语》“不外食”的行为,认为是一种最早的食品安全卫生行为,不但对于原句错误理解,更是引导读者走向错误的方向思考,这些都是由于对文句错误理解导致的结果。
其三是拼凑文字成为古文。有的学者为了显示古文的格式,单纯以四字现代文字拼凑,组合成所谓的“四句体”,这些其实属于白话文范围,并非古文句式,随意使用不但使文章格式不一致,而且显得表述模糊、语句罗嗦。因此,如果不擅长使用古文句,还是建议不要使用。
建议养生或营养学者多学习点古文文法或句子,理由不但是为了纠正以上的弊端,更是因为:
第一,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数丰富的养生观点和经验,以古文的方式传承至今,后人理应开发和利用。养生和营养方面,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素材,可以称为养生大国,如果当代学者不加以利用和研究,是一大遗憾。因此,有必要学习古文多利用这些知识宝库。
第二,我国关于各类养生类型和方法,不但系统分析和研究,更是在临床方面也具有重要参加价值。从《神农百草》、《黄帝内经》、《饮膳至要》到《本草纲目》,其中对于养生的食材和方法理论,都详细记载和分析,如果能够充分学习和利用,能够丰富养生营养类学者的知识和理论系统。
第三,当代养生或营养学者不可能脱离古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来讨论健康话题。我国是养生大国,当代的营养学讲解的养生原理和核心方法,无一能够脱离得了历史上的古人研究范围。如预防疾病卫生观点,无不是遵循“治未病”的法则;营养搭配的原则,无一不是遵循“五谷五菜”的理论;甚至一些饮食方案,都是采用古代食疗和药膳的素材。而认为古人的食疗中对于食物相克是否科学的认识,至今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说法,首先是当代人是不了解古代养生理论的基础上批评,肯定不正确;其次是至今关于古人对于相克的用法都没有一个科学的验证和解释,多数以所谓的个人观点和看法批驳,不但不代表当时的用法和原理,而且把问题引申到更远的方向,这些观点既不是古人所谓的相克理论也不是当代科学问题范畴,而这又是当代学者没有虚心学习古人优秀经验导致的结果。
因此,养生和营养学者如果能够学习些古文,不但能很好掌握古人的宝贵经验,也避免因为不理解而导致的各类问题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