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图
【交流】译古文《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
黎黍匀/译
背景: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中国文字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原文: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而不融会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而道白黑其他字林字苑字统今皆不传玉篇虽在亦非原书要之无此等书无妨也无说文解字则仓籀造字之精意周孔传经之大恉薶縕不传於终古矣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随宋南渡居金坛县十六代至先王父讳文食贫力学善诲後进不倦著书法心得录生先考讳世续事父母至孝卅二岁丧亲终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贫好学厉行授徒严课程善开导谓食人之食而训其子弟必求无媿於心每诵先王父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以是律己教四子务读经书勿溺时艺嘉庆六年生玄孙义正恩赐七叶衍祥扁并拜白金黄缎之赐八年年九十四终於蘇反葬于金坛大垻头著有物恒堂制艺长子即玉裁也。
断句: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而不融会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其它《字林》、《字苑》、《字统》今皆不传;《玉篇》虽在,亦非原书。要之,无此等书,无妨也;无《说文解字》,则仓籀造字之精意、周孔传经之大恉,薶缊不传于终古矣。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随宋南渡,居金坛县。十六代至先王父讳文,食贫力学,善诲后进不倦,著《书法心得录》,生先考讳世续,事父母至孝;卅二岁丧亲,终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贫好学,厉行授徒,严课程,善开导,谓“食人之食,而训其子弟必求无媿于心”。每诵先王父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以是律己,敎四子,务读经书,勿溺时艺。嘉庆六年生玄孙义正,恩赐七叶衍祥扁,并拜白金黄缎之赐。八年,年九十四终于苏,反葬于金坛大坝头,著有《物恒堂制艺》。长子即玉裁也。
翻译: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不衰;然而如果不融贯通全书,那么就等于耳边风,意义不大;勉强为之注解的人,往往是颠倒其真实意思。其它《字林》、《字苑》、《字统》等书至今都没有流传;而《玉篇》虽存在,但也不是原书。重要的是,即使无此类书,也不妨碍;但是若无《说文解字》一书,那么则仓颉造字的精髓、周公孔丘传经的宗旨,埋没不传终结于古代了。 段玉裁的先祖段公百三,从河南随宋朝廷南渡,居住在金坛县。到了第十六代,至先祖父段文公,虽贫寒而致力于学,善于教诲后进者而不知疲倦,著有《书法心得录》一书,学生的先父段世续公,对父母十分孝义;三十二岁丧失亲人,一生祭拜每次都悲伤落泪,因贫苦出身而极好学,授徒严厉,课讲严格,善于开导,自认“受人的供养,然后去教他人的子弟必求无愧本心”。每次喜诵读先祖父的诗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这样律己,敎有四子,都要读经书,不可溺于玩艺。嘉庆六年生玄孙段义正,恩赐七叶衍祥扁,并获得白金黄缎赏赐。嘉庆八年,寿九十四终老于苏州,返葬在金坛县大坝头,著有《物恒堂制艺》。 长子就是段玉裁。
附录全文:
“庶”,冀也。“达者”,通人也。“理”,犹治也。“董”,督也,正也。督者,如衣之循其裻缝也。“董”与“裻”双声,“督”与“裻”叠韵。非通人不能治之;非通人治之,不能正其讹缺。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而不融会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其它《字林》、《字苑》、《字统》今皆不传;《玉篇》虽在,亦非原书。要之,无此等书,无妨也;无《说文解字》,则仓籀造字之精意、周孔传经之大恉,薶缊不传于终古矣。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随宋南渡,居金坛县。十六代至先王父讳文,食贫力学,善诲后进不倦,著《书法心得录》,生先考讳世续,事父母至孝;卅二岁丧亲,终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贫好学,厉行授徒,严课程,善开导,谓“食人之食,而训其子弟必求无愧于心”。每诵先王父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以是律己,敎四子,务读经书,勿溺时艺。嘉庆六年生玄孙义正,恩赐七叶衍祥扁,并拜白金黄缎之赐。八年,年九十四终于苏,反葬于金坛大坝头,著有《物恒堂制义》。长子即玉裁也,年十三,学使者博野尹公讳会一,录取博士弟子,授以朱子小学,生平敬守是书;年二十六举于乡,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知县;四十六,以父年已七十一,遂引疾归养;五十五,避横朔,奉父迁居苏州阊门外下津桥。始年二十八时,识东原戴先生于京师,好其学,师事之,遂成《六书音均表》五卷、《古文尚书撰异》卅二卷、《诗经小学》卅卷、《毛诗故训传略说》卅卷;复以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毋,考其文理,因悉心校其讹字,为之注,凡三十卷。谓许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其所说义,与他书绝不同者。他书多叚借,则字多非本义;许惟就字说其本义。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叚借,则本义乃叚借之权衡也。故《说文》,《尔雅》,相为表里。治《说文》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经之大义。始为《说文解字》读五百四十卷,既乃檃桰之成此注。发轫于乾隆丙申,落成于嘉庆丁卯。剖析既緐,疵颣不免。召陵或许其知己,达者仍俟诸后人。 〇自“其建首也”至末,皆用韵语。端分毋联原,此合古音弟十三、十四部也;冥明中滂方,此合古音弟九、弟十、弟十一部也;传年申神辛藩灵濒门山,此合古音弟十二、弟十三、弟十四部。而灵读为令善字,如易传之真清,有时合用也。能才疑辞尤之,此古音之弟一部也。汉人用韵,自元成至桓灵,大氐同此。“一”之下曰:“道立于一,化成万物。”“亥”之下曰:“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于“六书”每事为二句,亦皆韵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