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黍稷到底是哪一类的食物呢
问:黍稷是什么样的谷物?到底跟高粱、粟米有关联吗?
回答:黍稷是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也是最早的谷物。
一、关于黍稷
黍,音shú,稷之粘者。《说文》:“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穜(zhǒng同種),故谓之黍。从禾,雨声省。”颜师古《急就篇》卷二“稻黍秫麻秔(jīng)”注:“黍,似穄(jì)而粘,可以为酒者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二》:“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赤黍曰虋(mén)。曰麻下黍。音糜。白黍曰芑(qǐ),音起。黑黍曰秬,音距。一稃(fú),二米曰秠。音庀(pī)。”《汉语大词典》:“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称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不耐霜,抗旱力极强。叶子线形。子实浅黄色者,去皮后,北方通称黄米。”许案:指大黄米。性粘,可酿酒。其不粘者,别名穄、麻下黍,亦称稷,可做饭、炒米等。
稷,音jì,黍之不粘者。又名齊下禾。《说文》:“稷,齊下禾(音zī)也,五谷之长。从禾,畟声。”又称粢(zī),《礼记·曲礼》:“稷曰明粢”。亦称“穄”,即麻下黍也。沈括《梦溪笔谈》:“稷乃今之穄也。”朱熹《毛诗集传》:“稷亦谷也,一名穄,似黍而小。”王应麟《急就篇·补注》:“稷,又名为穄,似黍而小。”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黍之不粘者为稷。”
李时珍《本草纲目》:“稷与黍,一类两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疏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黄、黑数种,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北边地寒,种之有补。河西出者,颗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而该之也。上古以历山氏之子为稷主,至成汤始易以后稷,皆有功于农事者云。”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孔颖达《毛诗正义》释曰:“诗人以黍秀时至,稷则尚苗,六月时也。未得还归,遂至于稷之穗,七月时也。又至于稷之实,八月时也。”这里描述了稷的生长过程:六月尚苗,七月出穗,八月子实成熟。当是三月下种。这是镐京,即今陕西地方的黍稷。那里在商周时原始民族就种植黍稷菽麦等谷物。李时珍所云稷“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与之正合。
二、黍稷非梁粟
古今关于黍稷名称和形态的著录,说法不一,且有两种误解。
一种是把黍稷误解为粟,或叫谷子。三国魏孙炎《尔雅正义》云:“稷即粟也。”颜师古《汉书·平当传》注:“稷即粟也。”邵晋涵《尔雅正义》:“今北方呼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是犹古人以稷为粟也。”孙星衍《今古文注疏》:“稷者,即今俗云小米也。”三国时韦昭《国语注》:“稷,粱也。”董增龄《国语正义》:“稷者,北方谓之小米。”《诗经百科辞典》:“黍稷,谷类。黍,粘谷;稷,谷子。”周笃文《宋百家词选》:“黍,小米。”《华夏五千年美术文化史》:“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北方原始民族最早种植的谷物是稷(又称谷子和小米)。”“商周贵族主食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
面对这些把黍稷误解为粟的说法,我们读一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分辨清楚了。他说:“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专以粱之细者名粟,故唐孟诜本草言人不识粟,而近世皆不识粱也。大抵粘者为秫,不粘者为粟······北人谓之小米也。”又说:“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毛短粒细者为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时令,随义赋名。”李时珍不但描述了粟的名称和形态,还把黍稷与粟加以区别,同时也指出了孙炎解释的错误。他说:“稷黍之苗虽颇似粟,而结子不同。粟穗丛聚攒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孙氏谓稷为粟,误矣。”清代以后,乃至今日,仍有人沿袭孙炎之误,不知何据。
另一种是把黍稷误解为高粱。高粱,名蜀黍,又称蜀秫,芦穄,芦黍,木稷,荻粱。李时珍《本草纲目》:“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种,秋月收之。茎高丈许,状似芦荻而内实。叶亦似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粒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稍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焚,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吴瑞《日用本草七种》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穄。”李时珍曰:“芦穄即蜀黍也。其茎苗高大如芦。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往往以芦穄为稷故吴氏以袭其误也。今并正之。”
三、程氏之错
到了清代,程瑶田在其所著《九谷考》中,对稷作了重新解释。他说:“稷,齊下禾,大名也。粘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通谓之秫。秫,又谓之蜀黍,高大似芦,《月令》‘首种谓稷’。今以北方诸谷播种先后考之,高粱最先。《管子书》:‘日至七十日,阴冻释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日至七十日,今之正月也,今南北皆以正月蓺高粱是也。”段玉裁对此说颇为推重,曰:“程氏《九谷考》至为精析。学者必读此而后能正名其言。汉人皆冒粱为稷,而稷为秫。秫,鄙人能通其语者,士大夫不能举其字。真可谓拨云雾而睹青天矣。”(《说文解字注》)尔后,清代一些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如王念孙、马瑞辰、刘宝楠等,皆据程说谓稷为高粱。董增龄《国语正义》则谓“黍者,北方所谓高粱也。”今人周振甫《诗经译注》:“稷,高粱。”黄永堂《国语今译》“黍稷无成”一语,释“黍稷”为高粱小米等等。一些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也称稷为高粱。其依据也是《九谷考》。
程瑶田对稷的解释至少有三点讹误。
首先,《九谷考》以稷、秫、高粱为一物是不正确的。程氏谓三种谷物为一物,也是从误。如前所述,稷,为黍之不粘者,它既不是秫,也不是高粱。秫,李时珍《本草纲目》谓:“秫即粱米、粟米之粘者。有赤、白、黄三色,皆可酿酒、熬糖、作糍糕食之。苏颂图经谓秫为黍之粘者,许慎《说文》谓稷之粘者,崔豹古今注谓稻之粘者,皆误也。惟苏恭以粟、秫分籼、糯,孙炎注《尔雅》谓秫为粘粟者,得之。”可见,秫是粘谷子。清康熙皇帝不但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粟的解释表示认同,而且对这一谷物还有新的发现和补充。《康熙几暇格物论》(《御制文》第四集第二十六)“白粟米”一则云:“粟米(《本草》,粟米即小米)有黄白两种。黄者有粘有不粘。《本草》注云:粟粘者为秫,北人谓为黄米是也。惟白粟则性皆不粘。七年前,乌喇地方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播获,生生不已,遂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有以此粟米献者,朕命布植于山庄之内。茎干叶穗较他种偏大,熟以先时。作为糕饵,洁白如糯稻,而细腻香滑殆过之。”稷亦非高粱(蜀黍),李时珍早已作过考辨,并纠正了前人之误。
其次,程氏《九谷考》曰:“今以北方诸谷播种先后考之,高粱最先。”这个说法与生产实际情况不符。高粱,即蜀黍,其种植虽始自蜀,但在我国栽培较广。而今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种植最多。北方农谚云:“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北方,播种高粱之前是要先种麦子的,时间在清明(夏历二月)。到了谷雨才开始播种大田。大田即指高粱、玉米等。播种高粱、玉米的同时,也播种谷子(粟)和糜子(黍、稷)。时间一般在夏历三月中旬前后。高粱三月下种,八月成熟。谚曰“白露见高粱攒”。因此,从北方诸谷播种先后说,高粱并非最先。程氏谓北方诸谷高粱播种最先来证明《月令》“首种为稷”,进而再证明稷即高粱,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再次,程氏《九谷考》引《管子》语,也是为了进一步证明高粱是最先播种的,因而高粱即是稷。应当指出的是,程氏所引《管子》那段话不完整而且有误。《管子·臣乘马第六十八》云:“日至六十日阳冻释,七十五日(程氏作七十日,误。见《诸子集成》本《管子校正》)而阴冻释。阴冻释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日至,这里是指冬至。这段话是说,冬至后六十天阳冻释,七十五天阴冻释。阴冻释就可以种稷了。冬至后一百天就不能种稷了。因此,春耕播种期也就是在这二十五天之内。这也是稷的播种期。程氏据此谓“日至七十日(当是七十五日,到一百天才是春事二十五日)今之正月也。今南北皆以正月蓺高粱是也。”这个推论颇值得研究。考冬至日均在夏历冬月。如果冬至日在冬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那么日至七十五日是在正月;如果冬至日在冬月十六至三十日之间,那么日至七十五日则在二月至三月。这是蓺稷最早的日期。稷的播种期是二十五天,所以最迟可到日至百日。日至在冬月初一至中旬的,到百日是二月。日至在冬月下旬的,到百日是三月上旬。我查阅一下手头上的一本《万年历》,从1901~2000一百年中,日至75~100天,即“春时二十五日内”,也就是稷的播种期,以上限75天算,在正月、二月蓺稷者各占一半(各50年)。以下限100天算,则没有正月播种的,均为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播种。这是接近北方“谷雨种大田”,同时种黍稷的。况且,《管子》所说的蓺稷日期,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即今山东省。虽也属我国北方,但与河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相比,气温还是要高得多的。那里的高粱(包括黍、稷)的播种期相对要早一点。正月种高粱,可能少数南方地区有。而在大部分北方地区,正月种高粱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程氏谓“今南北皆以正月蓺高粱”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欲以此证明高粱就是稷或稷就是高粱其依据不足。稷的播种时间,还是《本草纲目》说的确当:黍稷“俱以三月种者为上时,五月即熟。四月种者为中时,七月即熟。五月种者为下时,八月乃熟。”看来,以稷的播种时间来判断是靠不住的。
四、结论
总之,关于黍稷,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解释最精析,因而也最可信。黍稷不是高粱也不是粟米,而是粘性的大黄米和不粘的小黄米称呼。
参考文献:许贵文《黍稷究竟是什么》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