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系,一直是人类无法避开的关系。好的关系就是和谐,那么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在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这个关系的研究。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也,君臣也。(《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后世的演绎,更是十分的可怕。在孟子的时候,至少还提倡“君不为君,独夫也,人人可杀”。到了宋明以后,弄出一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的荒谬之说,并影响深远。至今在很多家庭都可以看到这些话带来的影响。
1 孝道
那么,如果不支持以上的说法呢?属于什么性质?就是大逆不孝!于是康熙皇帝极其阴险地利用了这个“孝”字,忽悠天下。至今仍然看到这些流毒弥漫人间。
可以说,对于中国来说,父子的关系最终归到“孝”字上面。而最早提倡父子关系的《论语》,也自然不错过对“孝”的定义。
《论语》首先记载了有子的讲解,孝跟不犯上有关,如此才符合仁。至于他是否得到师傅的真传,偏面理解还不能确定:
有子〔孔子弟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论语》再讲述了孔子本人的理解,指出孝是对内的,在家里应用的,但是具体含义却没有解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到了后面,《论语》就直接说出了“孝”的含义了,对“生”的行为,对“死”的行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何为生?即活着的家人;何为死?即先辈,列代祖先。如何处理才是孝的本质?那就是以礼待之。所谓礼,就是行仪以交,行仪以求。这是一种尊重和和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指出孝就是以礼对家人,以礼对祖先,那么就是孝了。并没有规定父子之间有权属的关系。因此,后世认为的父子关系是“生死可夺”,显然是歪曲的。尽管孔子的建议也不是完全正确,但是至少他没有提出过“生死可夺”的霸道观点。
因此孝道其实就是一种互相的平等,互相的尊重,对人的一种礼仪。电影显然把解决问题回归到这个本质上面讨论。对生有礼,则上不恶,下不抗,自然就顺,于是有“孝顺”之说;对祖先礼仪,则后世和谐,前后互通,世代有传承,是为通,通则有道,于是有“孝道”之说。若生人互相驳斥攻击,则上下不孝,无孝顺;对祖先不敬,则忘根本,则无方向,道则阻塞。是为无道,即无路行。
2 父子
《诗经·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周朝的时候,提倡后辈对上辈的感谢,这是正常的关系;也提出了对后代的关爱和用心。这是相互的。《诗经》就记载了这些行为。可见,周朝以前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直接的。而皇帝权的建立,和男人权的社会出现,父子关系就自然走向了王权关系解释。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家庭权力一定会带来智慧的决定,事实上,这些父权往往带来的是邪恶的行为:如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就是如此造成的,真实的情况更可怕。巴金《家》《春》《秋》已经描述得很清晰了。
所以,父子关系绝对不可以用权力大小来决定的。所以在印度电影《一切都好》当英德尔父亲试图以权力压迫妻子的时候,悲剧发生了:她的妻子反抗和疾病发生,让他进入困局。儿子英德尔也以出走方式拒绝承担责任:因为不是自己惹出来的事情。
可是,家庭毕竟不一样,在公司你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家不行,那里有大量说不明讲不清的关系牵连。所以英德尔必须面对。但是他无法面对。因为错误的父子关系把他们都带进了死胡同!
这是,伟大的尼米出现了,她不断得到英德尔的拒绝,一次次地决绝离开,又一次次的失败。正是天助英德尔,他因为尼米的影响而最终得到了机会,听到了父亲的真实讲述,明白了一切真实事情。父亲也因为如此而得到释放自己的“罪”,关系就进了一层。他们最终谁也没有把对方的幸福牺牲:父亲终于支持英德尔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系一时间改变,父子相处“其乐也融融兮,我心无怨矣”。
3 你错我错大家错
佛典有关于檀腻羁的故事。婆罗门檀腻羁因贫穷与少智而犯事情,于是共到国王端正处解决问题。其中一个人告檀腻羁在过河时喊话,使他斧头落水丢了。国王判决:檀腻羁让人损失斧头,明知过河还是喊话,大脑无用,予以砍头罪;而过河人过河不以手持斧头,以嘴咬之,予以割嘴刑。于是过河人撤诉。
国王端正下令各处极刑,众人方知“我之错也,胜于他人,无咎。”
在英德尔父子的关系过程,最终解决就是双方都意识到我错你错,都有错的结果。于是互相不惩罚,各自成功脱离“只有对方错到底,负全责”的错误观点误区。这是十分幸运的。但是,观看身边的朋友和社会人员,父子关系多数还是停留在:“只有一方错,另一方都是真理”的怪异观念中,因此不会道歉,不会相处,不会和谐。这就是悲剧的源头。
而《一切皆好》提出了父子关系的解决之道,那就是父子必须是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这就是真正的孝道精神。可见编剧和导演的高明。更高明的是演员的演绎!英德尔与尼米,其乐也融融兮,互生爱意;英德尔父与母其乐也融融兮,破镜重圆!
4 结语
所以,所谓孝道,对上和对下都尊重;所谓父子,平等相处,公正看待才是真父子。
而在印度电影《一切皆好》中,讲的不是故事,而是身边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关系相处。而且十分高明地应用了平等、公正的思想处理了几十年的家庭恩怨情仇,因此,毫无夸张地说,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因为有了尼米这个好女人的牵引而使一切都好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导演非常高明地把握了关键核心人物。他们选择了解决十分现实的家庭问题作电影,而解决的方式又是如此的巧妙,让人不由感叹他们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