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12】《飲膳正要》谈养生避忌
黎黍匀/文
背景:《饮膳正要》为元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书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比较早的养生专著,对传播和发展我国卫生保健知识,有重要作用。
《饮膳正要》是元时太医忽思慧写的养生作品,内容丰富,品种齐全。这里主要是关注其关于养生领域的研究和成果。
作者在《养生避忌》一文提出,养生应该遵循防治之道,而最早提出这个道理的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观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而本质上就是对身体进行比较系统的关注维护,不要做耗损体质过度的行为。他认为,“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这个“中”,就是均衡的意思,是行为和饮食保持合适的状态,也是保持身体的基础条件。如果反常的生活,则能量损耗过度,器官溃败,则各类疾病就迅速发生,汤药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作者总结认为,“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能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乎!”自身不注意保护身体导致的疾病,是不能怪罪于人的;因此必须对自己身体有足够重视,才能守真元,外邪不干。
他的这些观点,与古代的养生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保养为第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一直到元时,养生的法则仍然是一致的。而到了现代,很多人竟然不知有这些原则,以纵情享乐、坏其身为乐,真是可悲的现象。
作者的书其实是关注饮食和行为方面的养生作品,不但在饮食方面进行详细的指导,而且在生活方式方面提出了众多建议,使养生的内容得到丰富。
他认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食欲过度,危害很大。当然,他没有注意的地方是,其实饱过度,有时候不是个人饥饿导致的,有时候是一些反常因素导致,如消化系统病变导致,作者可能因宥于条件限制,没有清晰指出这个原因。不过对于一些食欲过度的人,仍然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的。至于饭后睡觉,也是常识了,但是这些常识到今天仍然很少人遵守,如学校不少学生是午饭之后间隔不久就睡觉的,身体就容易发病。看看当代学生不少体质勉强合格就可以知道,这个观点不落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熟悉的生活方式建议。如“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汗出时,不可扇,生偏枯。勿向西北大小便。勿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劳、冷痹痛。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庙宇大小便。夜行,勿歌唱大叫。”关于饭后漱口,使用温水,因为齿对应肾脏,以温和之,则牙齿嘴巴不受病侵,因此干净。而现代人不是很了解这个道理,冷水漱口为多,因此口腔不干净也可以理解了。而汗出不吹风,也是比较科学的提法。至于作者后面提到的一些生活行为,不如说是一种禁忌行为,其实就是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的方式。对于大自然一些知的领域,不能不动脑筋地亵渎,应该谨慎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对一根小草小树,也不能随意放脏物,更何况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日月呢?其实不如说作者是从思想干净方面提出建议更妥当。养生由行为决定,行为受思想控制。因此,坏思想肯定带来坏行为,这是常识了,可惜现代人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有意思的是,作者不提倡一些冒险行为。如“不可登高履险,奔走车马,气乱神惊,魂魄飞散。”而现代人喜欢高层生活和冒险旅游,确实不理解这些行为带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分析原因。确实,对于一些体质不健康的人群,随意跟从冒险行为,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更容易带来精神疾病。因此,这些行为不是大胆的证明,而是无意义的挑战。这些反常行为还有“凡日光射,勿凝视,损人目。勿望远,极目观,损眼力。坐卧勿当风、湿地。夜勿燃灯睡,魂魄不守。昼勿睡,损元气。食勿言,寝勿语,恐伤气”,可见,如果不从小就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即使成人了也会做出这些无聊的反养生行为。
所以,他指出,“古人平日起居而摄养,今人待老而保生,盖无益。”因此养生不是从老年才注意的,必须是时刻注意。当代人一退休就众多疾病发生,无它,就是因为平时不养生积累下来的结果。这个观点十分科学而合理。
总之,作者关于养生的避忌观点,不但涉及饮食行为,也包括了思想领域,这是令人赞赏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