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3日中午11时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揭晓,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荣获该奖项,为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体方面做出的贡献,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5万元)。
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17年间,日本已经有15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含两名美国籍日裔科学家,含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仅次于美国(72名)排名第二。
而且美国之所以排第一的很多因素是经济学奖取了巧,而日本则多凭借在物理研究上的优势。
重教育,保经费,日本屡次斩获诺贝尔奖。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江户(如今的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在科研领域,这种传统表现为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不仅仅重视应用研究,也非常注重基础研究。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时日本没有西方的产业革命,但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才有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中长期来看,要重视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还应该注重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而需要踏踏实实地花时间积累的基础科学。
有保证的科研经费。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是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五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体制保障,让科研更有尊严和社会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日本给了研究人员很高的地位和尊重。简单来说,对于日本来说,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人才会去读博,因为感兴趣所以日本的博士(以及教授副教授)都是真正热爱科研,为了科研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人。
师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物理学,仅仅依靠严谨扎实的作风是很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的,优秀的指导老师,良好的团队协作,一流的设备,都是很重要的。顶级科研项目是有传承的,经常是诺奖老师带出诺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