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书籍被包成“书中医院”
黎黍匀/文
养生书籍本身是让民众多了解疾病危害,远离疾病,但是,现在的养生书籍几乎都走一条路:“包装成书里的医院”,忽悠百姓上当。
你说里面的例子很有效果啊。
那么逻辑推理一下:
1、书里的例子真实吗?
2、书里的例子可靠吗?
3、书里的例子效果达到百分之几?一百人是否90人都可以达到?
4、你适合吗? 你的体质、你的生活环境、你的条件都符合那样做吗?
5、你是专业人士吗?可以随意模仿吗?
6、你确认你模仿的动作和方式跟作者说的100%一致?同样出效果?
但是没有人这么思考,就一个思维:书里都说好,所以我也适合——纯粹是个人想象。
所以,这几年出问题的养生书籍都是这个模式,害人害己。我们读者要识别出来。
为何养生书籍要这样做?
主要是利用读者急功近利的弱点。把书包装成一个医院模式,作者就象医院的专家,给大家分析疾病、解除痛苦——这些都是通过文字激发你想象力完成,所以你被催眠了——深信不疑,还有思维吗?
这里列举这些书籍的行为策略。
养生书籍领域:
1、只有在书籍展示治疗的例子,人们才觉得使用。尽管单一的例子不能说明其他人有用,但是读者被忽悠进一个思维圈子:我是人,所以我也会合适。违反了治疗的个性化、差异化原理。但是书籍角度却是成功的,读者无法以这样的专业思维判断而模仿。
2、书籍要写马上能用的、马上有效的。人们确实因为购买了这些技巧而得意,但是使用这些方法不顾体质、条件、适应与否,为未来的疾病爆发、加重、以外事故带来基础。任何的方法必须说明使用条件、人群、专业要求,养生书籍却不写!就一句话:跟我来吧!
3、只有以肿瘤、癌症例子说明,就能打动读者。人们确实恐惧这些疾病,但是以个别例子说明,会导致人们对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失去警惕,没有人为一个感冒大小的问题年年花时间预防的,如果把肿瘤说成比感冒容易治疗,谁还去预防呢?这是另类的观念“阴谋”。
4、只要效果,不管其他。养生书籍大量列举如何如何有效果,跟药物的治疗效果一样的宣传。药物有的功能,在养生书籍里面几乎都有了,尽管那些是观点,但是人们却习惯地认为是“药物”。这样的方式就是把养生书籍包装为“书里的医院”,作者就是医院院长。所以全书的例子都是效果、效果、效果、效果,但是别忘记了,多数人是“模仿者死”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条件限制、专业分析就模仿。所以出现问题是肯定的,这些养生书籍出了第5条法则。
5、用钱卖通所有的网络,封锁反对的任何信息。所以很多论坛、网站都是歌功颂德、到处山河一片红的景象,你怎么也没有想到都是收买了结果。
这些行为直接使营养师职业发展带来强大的阻力,异化了职业形象,营养界当小心谨慎,善于识别。不能让他们破坏行业的代价,换取个人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