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标签思维的惰性与危害
黎黍匀/文
标签思维的定义就是,针对现实问题采用类比方式来理解和定义的修辞类思维模式。
举例:某某女生性格直率,直言不讳,被个别人背后称呼为“武则天”类女人。某某孩子习惯对父母亲撒谎,于是父母对其称呼为“狼来了小孩”。第一个例子是把对方的性格用武则天标签来定义,第二个例子是利用寓言《狼来了》的题目作标签定义孩子撒谎。
标签思维本来只是一种交流需要而提出的类比方法,属于促进理解、增强趣味性的修辞手法,但是却被一些人利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那就很模糊了。
标签思维者是一个典型的情绪化人物,不会注重客观的存在,习惯以想象代替事实来判断问题。
标签思维者是一个懒惰于思考的假经验人物,不愿意采用适合当前、当下、当时的客观思维,而采取了符合情绪模式的情绪化思考,并直接利用不适合的经验来套对问题。
标签思维者是一个对思考产生习惯惰性的思维者,不愿意接受新的环境新的事件带来的挑战。
标签思维者还是一个危险的制造混乱的思维者,共同商议问题的时候,喜欢挑起情绪化的局面,并不愿意实质解决问题。
因此,标签思维的危害有以下方面:
1、模糊事件的本质。
2、强化不符合实际的经验广泛的应用。
3、影响思维肤浅者的情感,并制造思维混乱。
4、让事件往情绪化方面发展,失去客观的理性基础。
5、容易在生活中出现极端情绪的表达,制造矛盾。
6、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记忆印象。
7、容易将问题导向非解决局面。
8、思维者容易产生挫败感、自我智能矮化钝化结果。
避免标签思维的出现,人们需要强化自己的思维训练。建议如下:
1、不要在生活中对亲朋好友使用标签思维,如安放外号或情绪化批评。
2、不要在工作当中对问题提前下结论下定义,导致真相无法揭示。
3、不要被标签化的观点和文章左右自己的思路。
4、不要将自己列入标签化的人物和事件中评价,善于游离于事件之外观察。
如此利于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获得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