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以偏概全的思维本质
黎黍匀/文
人们试图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了解,但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情感的左右,使问题开始变得复杂。情感主导的思维模式,容易省略细节和真实的事件,往往不愿意以详尽的方式达到揭示问题本质的目的,这就为问题的遗留带来很多陷阱。
以偏概全是通过类似的证据或资料来达到概括事件全貌的思维方式。以偏概全是由情感主导的思维模式,它的发生基础必须是在情感的发生基础上诞生,并以强烈的人为主观或人为资料来说明问题的本质,但是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以偏概全的应用是基于人们的部分正确的习惯带来的影响,如人们相信窥一斑而知全貌,尝一口而知全味。这些习惯的正确是源自同性质、同类型范围之内发生的现象,但是一旦脱离了同性质同类型的事件,无法使用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只能使用以全概全的模式。
首先,人们因为受情绪的控制,并不认为事件的类型有本质区别,而认为情感方面有共同之处,导致了以偏概全的思维出现。
其二,人们的思维惰性导致了思维不愿意创新,宁愿使用习惯的定势思维理解事物和问题。因为人类的思维目的是思考就是为了不思考。但是,达到不思考的境界是建立在大量卓越的训练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多数人是不能使用所谓的不成熟的经验取代事物真相的,不能习惯地不思考地作出判断。但是,现实的惰性,导致不愿意深究事物的细节,习惯地抄袭之前的经验来判断,导致判断失误。
其三,人们无法区别情感主导与本质主导的理性范围。冷静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笨重的行为,而迅速作决定被误解为果断和敏捷的习惯。因此,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并不愿意采取研究性的客观思维进行思考,以情感的倾向做出判断,习惯地使用了情感主导的思维模式。
举例:习惯了查阅网络回答习题的学员,喜欢了复制、粘贴等行为,通过20多次的重复,他们便失去了思考的习惯,而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感觉来判断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复制内容回答题目了,这就是一些学员经常做题目被退回去重做的根源。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思维被习惯化了,变得开始懒惰,失去了客观审视问题的敏捷度。显然,不断的打击和批评利于他们纠正这样的思维偏差。
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正如前面阐述的事实一样,情绪主导——选择惰性——选择捷径——不享受思考过程——复制经验——套用到当前问题——结果99%错误——产生情绪焦虑和难堪——作出错误判断——认为个人没有能力完成——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失去激情和勇气。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思维开始变得没有激情和勇气,他们就容易产生依赖性,从而容易被环境和事件所打击。
可以发现,以偏概全的思维本质就是以情感主导思考,选择捷径以诱导思维作出错误判断的模式。
而勤奋、认真、注重细节者,不会产生类似结果。这样思维的人,其生活、研究、工作、策划等,将是相当成功的。这群人就是活跃在商界的哈佛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