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糖尿病的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对糖尿病发病的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对于其预防的措施,提出了饮食预防和食疗模式,并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对营养的影响,对于营养临床康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糖尿病预防措施的营养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 原理 营养 防治
为了能够在临床促进营养护理的进展,获得糖尿病营养护理的价值信息,特别对糖尿病疾病的相关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以利于临床营养对糖尿病疾病的应用。
1 其味如糖似蜜来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主要症状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一般认为,成人空腹服75g葡萄糖后测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 mmol/l即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有时招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2 中西解释
疾病原理分析,包括中医解释和西医解释。
2.1中医解释 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2.2 西医解释 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2.2.2 β细胞的氧化应激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3 相关因素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以下因素会导致糖尿病。
3.1 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3.2 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3 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3.5 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3.6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4 常见症状
4.1 糖尿病早期症状 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 饥饿和多食,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并伴有身体快速消瘦;手脚麻痹、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等症状。
4.2 糖尿病常见症状
4.2.1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4.2.2 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4.2.3 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2.4 消瘦、体重减少 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5 综合治理
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是比较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等等。
5.1营养治疗
按照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者简易公式获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总热量。休息状态成年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根据体力劳动程度做适当调整,孕妇、乳母、儿童、营养不良者 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肥胖者恢复体重应酌情减少,酌减恢复体重
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摄入减量,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入量 ,不超过300mg/天。
5.2运动配合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因此糖尿病人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早晨大声唱歌吐纳也是很好的手段。
5.3口服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GI 等;
其中以下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化学类药:
(1) I型糖尿病人(胰岛素依赖型)。
(2) 怀孕妇女。
(3) 明显肝、肾功能不良患者。
(4) 服用大量降血糖药仍无法良好控制血糖。
(5) 严重之全身或局部感染症。
(6) 重大压力情况,如重大手术、严重外伤、长期禁食。
(7) 对口服药过敏或不能忍受其副作用患者。
5.4胰岛素治疗
(1)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2) II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 HbA1c仍大于 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5.5病情监测
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内容包括:
(1)测血糖、尿糖或HbAlc的日期、时间。
(2)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等。
6 保健建议
预防保健建议如下:
6.1 良好生活习惯。糖尿病人睡觉时别关灯,以减少患视网膜病的几率。
6.2 戒烟。众所周知,吸烟是II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因素。
6.3 运动降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注重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避免高冲击力的剧烈运动。尽量不要在空腹或餐前运动,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宜避免在胰岛素作用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一旦运动期间出现低血糖现象,就应立即停止运动,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要注意节制运动。
6.4控制饮食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宜用植物性油脂。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g以下为宜。
(5)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6) 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7) 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8)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9)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增强胰腺功能;适量补充VC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6.5 糖尿病患者建议饮食
(1)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
(4) 适合与禁用食物。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少吃。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适当吃。如下:
苦瓜——性寒味苦,维生素C最多瓜类。
南瓜——甘温,补中益气,还有葫芦巴碱、多糖类等。
洋葱——前列腺素A,硫氨基酸,预防并发症。
黄瓜——丙醇二酸抑制糖变脂肪。
银耳——银耳多糖可以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
莴笋——含有胰岛素激活剂。
竹笋——高纤维。
菠菜——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
蘑菇——降血糖。
西红柿——抗癌防癌等。
(5)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洋油、奶油、黄油等最好不用。可用花生油代替。
(6) 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7) 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故在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时,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时,可在两餐或临睡前食用,但也要减少相应主食。
(8) 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不饮为宜。
(9)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除控制总热卡外,还应做到食品多样化,但因为限制糖、盐,使菜肴味道较单一。
(10) 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患者,同样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饮食控制,对肥胖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除了较严格的饮食控制外,忌食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严格控制动物油如黄油、猪油、牛油等,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利。对于合并肾脏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除控制总热量外,应根据病情注意少盐,无盐或少钠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供应不宜过高,并且忌食豆制品,对于尿毒症应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每天在30克左右,主食以麦淀粉代替米、面、蛋白质供给首选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6 新型化合物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4日刊登一项研究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新型化合物,与现有药物相比,它能改善血糖水平,却没有相关副作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种新型化合物名为SR1664,作用原理是通过干扰某些蛋白质的功能来帮助治疗糖尿病。
研究人员用SR1664和现有降糖药物文迪雅分别治疗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结果显示两者都能改善实验鼠的血糖水平,但文迪雅有使实验鼠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新的化合物则没有相关副作用。该化合物也不存在文迪雅等降糖药物影响骨骼的副作用。
领导该项研究的帕特里克·格里芬说,SR1664的作用目标是那些已知的糖尿病治疗靶点,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独特,因此既有治疗功能又没有某些副作用。研究人员将努力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