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4542    
 
   网站首页 | 营养研究 | 健康管理 | 函授考试 | 报名咨询 | 创造思维 | 企业简介 | 联系我们 | 注册登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营养专刊》 >> [专刊91]青年榜样平民张仁杰的慈善路
[专刊91]青年榜样平民张仁杰的慈善路

(图  张仁杰看望一位老人 2006年1月)

[专刊91]青年榜样平民张仁杰的慈善路

 

黍匀营养机构编写

    编者:如果说这个时代那些青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激励,相信张仁杰这类人物能够值得共鸣。一介平民,却心忧孤苦伶仃的人群;坚持数年,只因为心中对苦难者的“恻隐之心”而践行自己的行为;27岁的年龄,却承载了很多人一生没有承载过的苦难和伤痛,爱与无奈。而他却一直前行,很少言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北京的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挨饿,他请老人到面馆吃面喝汤,温暖了老人的心。老人说到自己的家乡在齐齐哈尔,尽管老人精神不是很清醒讲述模糊,但他也迅速把信息发到网上,焦急不安地等待有人告之老人的家乡。数月过去,在他失望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说找到了。他立即兴奋地带老人到达了遥远的黑龙江。几经周折,他找到了老人的家,但是家已不成家,凌乱、废弃景象入眼,让人不忍于看。然后知道老人的三个孩子,两个精神病,不知所向,一个在外工作。此时,一个邻居过来说,知道老人的一个孩子地方。

    张仁杰跟当地部分人员立即驱车赶去。见到老人的孩子的时候,那个汉子登时傻了,马上跪下给老人砰砰磕头,然后痛哭失声:“我...我以为你没了,你还在人世......”老人抱着汉子的头说:“我这里有15块钱给你,你拿着。”汉子哭了:“妈,我能挣,我有,我能养活自己......”老人抚摩他的头说:“别哭,哭什么。”真是令人动容。

    最后在当地民政工作人员安排下,老人住进了养老院,次日张仁杰离开,老人早早守在出口处。张仁杰不忍离开,老人也不愿意张仁杰离开,跟别人说张仁杰是她孙子。当工作人员说张仁杰要走了,老人生气了,一直拉扯张仁杰不给走,说:“你们赶他走,不给走!”原来爱已经让老人清醒起来,老人已经知道一切。张仁杰含泪离开,数月的无偿付出,终于得到了完满结果。

    而这也促使他走上了慈善之路,创办了感恩中国的网站。

    张仁杰其人

    张仁杰,男,1984年出生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安徽六安人,他曾是一位流浪儿,曾经进过砖场、捡过垃圾,爱好散打,兼职健身教练、家庭教师;张仁杰并没有什么宏伟目标。

11岁时,家里的爸爸妈妈捡了个小妹妹,就是不知何人丢到门口的弃婴。其中有个小妹妹有病,善良的父母变卖了家里惟一的耕牛,想挽救这条小生命,但不幸的是,小妹妹几个月后还是夭折了。为妹妹看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小仁杰的学费也就没有了着落,父母只好去卖血为孩子挣学费。当他无意中从父母的对话中,得知自己的学费是父母的卖血钱后,“心情非常复杂,难以言表”,不久便离家谋生。先后当过砖窑工、挖煤工,捡过垃圾、电工、焊工、业务员等多项临时工作。

15岁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就读武术学校成为一名武术运动员。

  2004年年底,从武术学校毕业的他经朋友介绍来到北京当武术散打教练兼家庭英语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和微薄的收入来救助街道上的流浪儿和无钱就医病患儿童。其间花掉了自己4万元的积蓄。

 

 

(图  感恩中国的“总部”长1.8米,宽1米,后来该地方已被拆除)

 

  2005年初,他创办了“感恩中国”网站。他说,对于求助者有十块钱干十块钱的事,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没有力气时就安慰一句。他住在一间长1.8米,宽1米,每月租金50元,没有窗户的小屋,就是在这里,他创办了一个叫“感恩中国”的网站。

  2005年至20085月,张仁杰前往西部边远地区拍摄了大量的纪实图片故事并通过感恩中国网站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注。感恩中国网站也成为中国纪实图片故事摄影的先河。

  2008513日起,张仁杰深入北川地震重灾区,了解当地的贫困家庭和孤残儿童安危情况,并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后通过感恩中国网站捐助了大批物资和资金到重灾区。

2009年起,张仁杰继续行走在贵州、云南、青海等地采写贫困人群并通过感恩中国网站一对一捐助模式募集大量资金帮扶。

“感恩中国”网站也成为大多数网友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中国感恩门户网站和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门户网站。

如今,张仁杰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救助病残、流浪、贫困家庭、贫困孤残儿童助学等弱势人群260000多人,其活动范围也早已超出北京、西部等中国偏远地区。至今,张仁杰依靠写稿件和临时从外地采写回北京的间隙从事短期的武术教练、保镖、英语教师等职业来维持感恩中国网站的日常运营费用。

2006年,他个人年度募捐1千余万,2007年度个人募捐2.4亿元

    就这样,这个平民之子,走上了慈善之路。

    张仁杰的感恩中国

    张仁杰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很少单独给自己或者别人过生日,然而今天的我破例给他:我的孩子——感恩中国网站过一个生日。”

“此刻,我的心很乱,不是一般的乱,应该是非常非常的乱。回忆走过的这几年,不,应该说从2004年年底到现在这几年时间里的点点滴滴,心都很乱,忙乱中我真的有很多的话想说,想说我镜头里的人生冷暖,更想说属于我自己的情感故事,毕竟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经历,我有很多的话想说,好的话、坏的话和不痛不痒的话都有,遗憾的是,我没有时间安心坐下来写自己想说的话,毕竟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还有太多需要帮助的人需要采写,而我个人情感表达欲只能扼杀在自己臆想的摇篮里,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残缺吧!不觉然,感恩中国网站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年,应该说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年,六年来有太多的温暖和感动,当然也有着太多的心酸和无奈,喜忧参半吧。

2004年年底,第一次认识了网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之所有开博客是为了帮助我遇见的流浪老人和病重的孩子,可能是个人博客关注的人太少原因,捐光所有身家的我只能穿梭于北京各大媒体之间,寻求关注和帮助。遗憾的是虽然我发疯似的奔走,但最终没有任何的结果。就在我四处奔走的时候,因为耽误了当时正在做的健身教练工作,而被健身俱乐部的经理开除了。后来在一位好心人的指点下,我开始出入网络公司,希望可以刊登这些求助消息,但是没有公司同意。

——当一次次奔走换来一次次失望后,走出网络公司大门,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开始怀疑我自己,甚至对自己说:“我除了一双破皮鞋、一辆自行车和一个人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我到底算什么?”那段时间我心里非常失落和绝望。200578,在张仁俊的帮助下,一个个人网站诞生了,我给他取名感恩中国网站。如今感恩中国网站已经成长起来了,他在许许多多爱心爸爸妈妈的扶助下已经可以走路了。

——几年下来,我真的很累,很多次面对身体上的劳累、情感上的压抑甚至死亡的威胁,我想到了放弃,想丢下手中的照相机,离开这个孩子一走了之。想重新回到都市里,寻找属于我的一份看起来有些体面的工作和一种平凡的生活。可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我,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盘点走过的这几年,依旧是让我自责、无奈、流泪,我熟知的一些流浪老人和病患者,已经彻底消失在我的世界里了,他们是带着苦难离开这个世界的。每次在电脑里看到他们生前的图片,我总会掉眼泪,是自责的泪?伤心的泪?还是我的眼睛水过多的缘故?我不得而知,不过,我一直有属于自己的心愿,如果有来生,我愿和他们再相见,不过我希望来生的他们不再带着苦难和我相遇。希望他们带着幸福的笑容和我相见。

——感恩中国这个孩子也七岁了,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相机镜头里也年复一年地记录着新的人生冷暖,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麻木不仁了,会不会没有力气拿起手中的相机了,我更担心自己会不会失足掉下悬崖而死,好了,不要在这里感慨了,感慨的越多越浪费时间,也越发自感虚伪。说一千道一万,还不如踏踏实实多为有困难的人们做点事情,毕竟太阳也要出来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在此我亲吻着感恩中国网站并对他说:“亲爱的孩子,生日快乐!”

 

 

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个贫困的家庭,十几岁他流浪到郑州。在郑州,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好心的姜涛,在他的帮助下,张仁杰进了武术学校,改变了人生路。他说:“这也许就是我最初的动机,帮助一些人,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张仁杰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慈善,什么叫好事。我只是觉得,当在路上碰到一个老人倒地的时候,碰到一个孩子的时候,自己能帮就多帮一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限。说不定一个很微小的帮忙就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是件好事情。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互助,多一些关爱,特别对于个人来说,一定要自信自立自尊。”

 

迟到,永远的痛

 

折腾“感恩中国”时,张仁杰21岁,住圆明园附近一个小小的楼梯间——合计1.8平方米,每月租金50元,硬是被他隔出上下两层,下面搁一台破电脑,上面窄窄的楼板刚能挤进去躺下。他把这里命名为“感恩中国办公大楼”,白天出门拍照,晚上回来写文章挂照片。他也想住大房子,顿顿海鲜,可辛辛苦苦做家教、拍片子挣的钱都给了乞丐流浪汉。他认了。
  一个叫杨丹的女孩子没有王雪萍那么好运。小杨丹有先天性心脏病,每天和爸爸在五道口桥下乞讨,想筹够钱做手术。“大冬天的,她的眼神比雪花还漂亮。”张仁杰不仅天天拍她,还和他们“住一起”——睡大街,破被子外面套一张塑料薄膜,三人半夜常被冻醒。
  2005年底,小杨丹回了河南老家,不久张仁杰打电话通知杨丹姥爷:找到基金会愿出2万多元手术费啦!可杨丹姥爷说,丹丹头天夜里心脏病发作,走了。走前还在念叨,张叔叔一定会来救我……
  大年初二,张仁杰赶到河南。小杨丹的坟就是一个小小的土堆,旁边一棵光溜溜的小树。他迎着寒风跪在硬邦邦、冷冰冰的土地上,握相机的手瑟瑟发抖,食指僵得没法按下快门。一边拍一边流泪,“丹丹,叔叔对不起你……”
  他拍杨丹的照片获得了一家媒体的大奖,“感恩中国”网站从此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援手。张仁杰开始更加频繁地往全国各地跑,去得最多的是西部贫困地区,汶川、玉树地震后没几天他就到了。这次陪小代吉进京的玉树州囊谦县林业局干部达哇多杰直摇头,“这小伙,到了灾区不睡觉,白天拍片,晚上写东西,疯了一样!”
  张仁杰总觉得愧疚,“现在那么多孩子通过网站得到帮助,都是丹丹7岁的生命换来的!可如果我早一点,再早一点,哪怕早那么一天,丹丹就不会走……”
  每年春节,他总会赶到丹丹坟前。小小的土堆早没了,已经种上小麦,浅浅的麦苗迎风抖动。张仁杰单膝跪下,流着泪,让一大片新绿填满镜头。“这几年,有时候真是很累,累得想撂下网站不干了。但一想到丹丹,我真没放下的勇气。”

    江苏编导说张仁杰

    今年是江苏教育电视台建台15周年。静下心来盘点一下,我收获了什么?在漫长而短暂的记者生涯里,在记忆的枝枝蔓蔓中,哪些人时常被记起?哪些事过目难忘?那些台前幕后的感动过我的人,那些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或是完整的,或是碎片,已固化在脑海的芯片中。他们,成为我到教育电视台这8年记者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中有警察、教师、保镖、学生、甚至还有残疾的流浪者。而记忆最深的,是一个被人称为“丐帮帮主”的年轻人。

“丐帮帮主”的真名叫张仁杰,1984年出生,安徽六安人,年少时离家出走,从此浪迹江湖。他曾两次成为走进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演播室。之所以他能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太多解不开的谜。

20098月的某个晚上,我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了一组照片和文字,作者以《秋天的回忆——送给我记忆中的杨丹》为题,以散文的笔触,记录了河南一对贫困父母流浪北京给小女儿看病的故事,从他的文字和图片中,我读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我在电视上,同样看到了这组照片,不同的是,这组照片经过电视化手段的包装后,更具震撼力,低沉凝重的配乐一直萦绕在耳畔,《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先生将奖杯授予一个年轻人,贺先生和那个年轻人眼中都饱含着泪水,那一刻,我觉得在这个年轻人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也就是那时候,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张仁杰。
如果用一般的因果说,是不足以解释张仁杰慈善行为的。

一个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年轻人,一个身无分文却帮助了数不清需要帮助的人,他靠什么?仅仅是一腔热血和一颗善心吗?在这样的善举背后,是否另有玄机?在《家春秋》进入现场录制之前,我和张仁杰约定,在四川绵阳的北川相见,他在电话里反复说:“我现在在绵阳有房有车,你来了我接你。”

 

 

翻山越岭采访苦难者

 

“有房有车”这四个字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一下子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想要解读他,必须走近他。

9月的北川,气温骤高,燥热难当。眼前的张仁杰,与照片上的他相比,显得有些狡黠。张仁杰一边介绍,一边七拐八拐把我们领到了绵阳郊区的一条小巷。走了半个多小时,摄像小陆背着设备,早已是汗流浃背,他嘀咕怎么不打车,我也说可以打车的,可张仁杰依然谈笑风生,说不用打车,前面就到了。

张仁杰所说的房子,是绵阳郊区一隅的一栋老式三层小楼,从楼道里烟熏火燎的灶台餐具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出租房。在楼道拐角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张仁杰指着那辆车调侃道:“车胎坏了,要不就开车去接你们了。”原来,他是这样的“有房有车”,同去的小陆露出一脸的苦笑。

张仁杰租住的房间在顶楼,中间有一道隔墙,将客厅和卧室分开。简单的交流之后,我准备起身告辞,我要找一个宾馆先安顿下来,张仁杰热情挽留,他希望我们就住在他的外间,并且说,夜里一点他还要去汽车站接一个神秘美女。我想应该是张仁杰的女朋友,张仁杰一口否定,说是北京来的稀客,你们如果见不到她,这一趟会遗憾的,经不住张仁杰的忽悠,我也想让小陆跟拍一些画面,于是,我和陆俊两人一张凉席睡在外间,因为人困马乏,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跟拍的事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二天一大早,我发现房间里多了一个人。一个女孩,坐在张仁杰的床边,这一定就是张仁杰所说的美女吧?张仁杰半夜接来的这个“美女”,不仅和张仁杰同处一室,而且没有半点尴尬,面对“美女”,我和小陆因为袒胸露背,倒显得十分狼狈。

女孩20多岁,脸上斑斑点点,实在与传说中的美女相去太远。这个女孩是什么人呢?她和张仁杰是什么关系?女孩看出了我们的狐疑。她开始大方地自我介绍,她说她姓高,来自北京,是某家基金会工作人员。这次来绵阳,是协助张仁杰落实一些捐助项目的,她特别强调,她的老公和张仁杰是最好的朋友,这次来绵阳,他老公同意她不住宾馆,下榻在张仁杰的出租屋。这样的解释,让我和小陆听得是一头的雾水:你老公让你和一个未婚单身男住一起,这也太淡定了吧!

上午,按照计划,我们将和他们一起,去绵阳观太乡一个叫巩家沟的山村走访几个特困户。老式的大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行驶,晌午时分,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司机将车停到山腰的一个小镇上,他说因为防止雨季的泥石流,考虑到安全,车子不能再往前开了,我们不得不就近下车。

为了能赶在天黑前下山,我和张仁杰商议后,决定租一辆“麻木”(三轮车)上山,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四个人200元的价格成交,这比平时要高出一倍的价钱。虽然我说可以报销的,但张仁杰还是有些心疼,他说这趟上山,花在交通上的钱“超预算了”。

“麻木”在颠簸了两个小时候后,停到了一个叫凉山的岔道口,张仁杰说到了,山坳里星星点点的村庄,少说也有两公里,看到有些娇小的高姑娘跟在身后,小陆摇摇头,和我相视苦笑,走吧!

雨后的山路泥泞不堪,我刚买的新皮鞋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水里,早已是面目全非,张仁杰背着照相机把我们三人远远甩在了后面。借这个机会,我和小高攀谈起来,小高对张仁杰的了解,比我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还要详细,他们已经合作不止一次了,每次来绵阳,她照例下榻张仁杰的“行宫”,省下每天280块钱的住宿费,可以多一些资助款。我无法理解,一个京城来的女孩,为了省下一点住宿费,可以放下自尊,与一个男人住在一起,小高看我的欲言又止,她说,你太不了解张仁杰,因为你缺少信任!

我们在村里一共走访了5个特困户,他们分散在两座大山之间狭长的山坳里。这里没有通信,没有自来水,有两户甚至连电都不通,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无法想象,改革开放30多年了,在这西部偏远的大山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此不堪,我更不解的是,张仁杰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看望这些非亲非故的乡亲。

回到山脚下的小镇,已是傍晚时分,这里离绵阳城区70多公里,最晚的一班车早已开走,我们只能等第二天小镇到绵阳的头班车。镇上最好的旅馆,也只80块钱一间。我给小高订了一间,我们三个男人一间,奔走了一天的小陆全然不顾蚊虫的叮咬,很快就打起了呼噜,而我和张仁杰却毫无睡意。张仁杰说,你们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来采访我的媒体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记者敢跟我一起上山,上一次山要两天,山上的条件非常艰苦,你们能跟我来,就是朋友。我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这点苦不算什么。在后来的交谈中,我大致对张仁杰有了初步的了解。头一天见面的三公里行走,是张仁杰送给江苏来的记者的“见面礼”,之前但凡来采访的,几乎都是走马观花的,不要说徒步上山了。我对张仁杰的采访,从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其实,在那些疑问没有找到答案之前,我对张仁杰的理解是肤浅的,我总觉得他的善举后面,一定有名利之图。

 

张仁杰在甘肃合作市寻访贫困学生时与孩子们在一起(2007年4月29日摄)

 

张仁杰对我讲了他这些年做慈善的心路历程,从2004年年底开办《感恩中国》网站至今,已经帮助了80多万人,对于这个数字,我从心底里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他一定是注水的。一个年轻人倾其所有做慈善,把慈善当做事业去做,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没有足够的理由,即使他说的句句是真,也无法让人信服。我的采访,就是想向公众还原一个真实的张仁杰,是他光环背后的酸甜苦辣。

回到绵阳后,我对张仁杰做了一次正式的采访,我们谈到了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谈到了他的家庭、情感。张仁杰说,他是第一次这样面对媒体开诚布公,袒露心迹,在他看来,我是他为数不多的可以信任的朋友。尽管无话不谈,但是,对于媒体提到的80多万这个数字,我依旧是保留我的态度。

采访结束后,我让小陆尽可能多的拍摄一些张仁杰的生活画面。张仁杰从他的床底下拖出了一个纸箱,小心地将一摞一摞的表格取出来,摊在床上,我发现,那些表格都是手工填写的,上面记载了受助人和资助人的详细信息,几十摞,少说也有十多万张,张仁杰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年已经全部实现网上操作了。从这一摞一摞的表格中,我觉得我有些小人之心,这么多的表格,别说是一张一张填写,就是我粗略的看一遍,估计没有几天是看不完的,张仁杰说的80万,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小高说得对,我对张仁杰不是缺少理解,是缺少信任。

200910月,《家春秋》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为题,用40分钟讲述了张仁杰热心公益慈善的故事,节目现场还请来了张仁杰曾经救助过的“海豚女孩”王雪萍和她的大伯。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不断,有求助的,有捐款的,甚至有人询问张仁杰是否有女朋友,这个问题倒让我眼前一亮:张仁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为何从不触及这个话题?

这期节目后来被张仁杰放在了他的《感恩中国》网站,点击播放80多万次,有近千的网友跟帖发表感言,有网友称他为“一个有温度的人”,称他是“中国的良心”。

因为这期节目,我和张仁杰成了莫逆之交。我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很难有交集,但是网络把我们紧密相连。每次张仁杰到了一处新的地方,他都不忘给我留言,而我每当一期新节目播出,总是第一时间告诉他,让他在网络上收看。

一年之后,我从《家春秋》进入新栏目《现在开讲》做编导。盐城台同行向我推荐了一个选题,是说盐城八旬老人张忠泉行善成痴的故事,张忠泉老人一生行善,让人们在感动之余,又有许多不解,这让我重新想起了张仁杰。

20113月,应我之邀,百忙之中的张仁杰抽出一天时间,再次走进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演播室,《现在开讲》将他作为现实中的慈善标本加以解读,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他行善的原因、目的和现实意义。节目录制结束后,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对慈善的辨伪是对慈善之心的伤害,兄弟,我很受伤,张忠泉老人更受伤,我要是知道你做这个节目我就不来了!我的回答有些像绕口令:“当初我不理解你,就像你现在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我现在很理解你。”

张仁杰,是我采访过的众多故事主角中,唯一一个第二次上节目的人。就在本期节目播出后不久,我从报纸上又看到一篇关于张忠泉老人的报道,张忠泉再次把9万多元捐给盐城慈善会,这一次,他的捐款被慈善会婉转拒绝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一些人对张忠泉老人的善举并不理解,我觉得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无论别人有多少非议和质疑,我始终坚持我对老人的敬佩和理解。

我上网搜寻有关张忠泉老人这一次捐款遭拒的评论,有一个网友用周星驰电影中一句台词作为评语:世人笑我太癫狂,我笑他人看不穿。无论是张仁杰,还是张忠泉,在俗世红尘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穿呢?

我做不到张仁杰的无私和忘我,张仁杰却像一面镜子时刻反射着我。那次从绵阳采访回来后,我与阜宁红十字会的朋友取得联系,请他们帮我物色一个资助对象。张仁杰在节目中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还真是,茫然时快乐无处寻找,有心时快乐触手可及。邱炳东,江苏教育电视台现在开讲栏目编导)

 

2010Admin5访谈张仁杰

 

豆豆:从你的人生简历中,我们了解到你出生贫农,但是淳朴的父母教会了你对待生活要学会知恩、感恩,曾经流浪被好心人送进武术学校读书,可以说你是不幸的但是你又是幸运的,生活虽艰辛可你遇上了善良的人,后来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与你的亲身经历有关?
  张仁杰:也许吧,但是真正让我决定做下去的是7岁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杨丹,不过现在她已经死了。故事在这我不想多说,只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感恩中国发展到现在,我已停不下脚步了。虽然生活是我可以选择的,没有谁可以对我说,张仁杰你必须一直做下去。我今天就可以拔腿走人,去过好日子。但是我不能,这个网站有那么多可怜的孩子,那么多爱心网友的关注,那么些热心的捐助,如果我不干了,他们怎么办,我又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豆豆:人总是有惰性和贪婪性,你所救助的人会不会因为你的救助反而失去奋斗的精神,每天只是想等着人们去救助?对于像这样的人,你又是如何让他学会自救?
  张仁杰:救急不救穷,这是我帮助人的原则。我采写的人物都不公开地址,一是为了控制不要盲目捐款;二是不想打搅被捐助人的正常生活。哪个人有了捐款意愿,我会告诉他地址,让他一对一汇款,“感恩中国”所有的捐助我都不经手,帮助的数额仅限于帮助人渡过难关。
  豆豆:很多网友亲切的称呼你“乞丐帮主”,有没有为今后的生活考虑过,你最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组成家庭?
  张仁杰:今年我27岁了,我也是正常人,也想有自己的家庭,这是个现实的社会,不能强求的,我明白我在干什么,一切随缘吧。
  豆豆:有人称你是中国的良心,也有人说你在作秀,对此你想说点什么?
  张仁杰:我从来没想到感动中国,成为“中国良心”,每到年底,总有一些评奖找我,我就说很忙推掉,其实也没有必要, 我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帮他们。如果是“作秀”,那么我把自己最好的五年“作”进去了,而且它还在继续。
  豆豆:网站如今的日IP访问量和PV量如何,有没有想过引进广告支撑网站运营,这样可以靠其盈利去帮助更多的人?
  张仁杰:网站访问的具体流量我不知道,我想应该是很多。我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踏踏实实多帮助人,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我做人的底线。感恩中国是个纯公益性网站,如果植入广告就会带有商业性质,这样会降低它的公信力,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豆豆:打开感恩中国,就能看到一张张淳朴的脸,虽然他们衣裳褴褛,蓬头垢脸,可是你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对生活的渴望,一群可爱善良的人们,那种坚强的眼神,直达我们的心灵。它告诉大家困难不可怕,只要我们携手就能风雨同舟。谢谢你仁杰,让我们在一次拾起人性的美好,学会知恩、感恩。
  豆豆: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打算,如果累了就歇歇,毕竟你也有你的人生,他们会理解的。
  张仁杰:对于未来我真不知道,也没想过,我现在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每天都有新的面孔需要帮助,我想通过感恩中国这个平台去传递这种互助的精神,也有网友说这些事情应该是政府做的,不应该是个人做的事情,但是我个人认为政府是社会的组织者,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去做什么的话,为什么要去愤慨地指责政府呢?从我们身边做起,当我们都献出一份关爱和温暖时,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和谐!
  关于感恩中国网站的未来,我首先谢谢豆豆的关心,5年什么都已经习惯了,我也不知道感恩中国还能走多远,因为生活中的变数太多了,但是我会尽力去做,去为那些有困难的呼吁,把他们的人生冷暖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伸手帮扶他们,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黍匀评论

 

截止2007年,在他的影响下,善款捐助苦难者已经超过2亿元,帮助的人超过了260000人。成就斐然,非同凡响。但是,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慈善人物,正直的富有爱心的人,那就不准确了。他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有时候人们几乎无法承认这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做出来的。洞察人性和管理法则,使他能够稳定走下去。自2010年以后,张仁杰开始不在亲自送钱送物,而是由一对一捐助者自己赠送物品钱财,他和志愿者们只进行捐助后跟踪和回访工作了。如此,使工作更为完善,避免不良猜忌。

张仁杰法则一:不成立基金会,可以减少很多的人心贪婪机会和省却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当有人建议张仁杰成立基金会的时候,他思考很久,最终没有考虑成立。他说,人性的贪婪,很容易在这些财富和名誉面前失去把控。他曾经拿了一条捐助的衣服穿,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不符合规则。当他思考明白,一条洞察人性的法则就出现了。他说不但是防贪心,也是防备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创造了一个让别人无法贪自己也无法贪婪的法则,真是不一般。

张仁杰法则二:捐助必须有制度,制度可以避免盲目捐助

张仁杰有过切肤之痛。一个困难人,通过张仁杰的帮助,获得了大量捐款,后面心态就变了,对一些捐助100的连谢谢都不说,而10000元的捐才说大方。他感到震惊,人性有时候容易迷惑。而且捐款数目超过了实际需要,不必要再继续捐款。于是他,悟到:捐款不是越多越好,合适即可。于是,他采取了制度化,一旦捐款足够,立即停止。

张仁杰法则三:捐助者不能打扰到受助者的正常生活

爱心人人能做,但是很有智慧地做,却不多。能够让受助者获得尊严,却是张仁杰希望达到的目标。不是物质捐助就可以完成的,还要在未来、在人格上跟受助者平等。所以,基于这样的尊重和爱,他不允许人们打扰到受助者,但是允许捐助者随时随地去探访受助者。

张仁杰法则四:正视受助者的真实心理状态,利于促进捐助事业发展

很多人把苦难者当作弱点,包括物质和精神上。但是,这样的理解是不容易与人沟通的,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看待这一切。不幸并非人们的选择,命运的演绎谁也无法回避。正因为如此,对于路还很长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愿意被例如精神也是残疾的对象。张仁杰洞察了其中人性的奥秘,真诚地尊重他们,不回避他们的问题: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家庭带来的后遗症,例如不爱学习、爱说谎、性格孤僻等等,感恩中国的助学更多的关爱,需要捐助者对待这些孩子们像家人一样,多交流联系,去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张仁杰法则五:有能力就多帮助,长期帮

捐助是需要一个有始有终的事情,你的能力有多大就帮助多长,不要求能力不足者去从事太多的捐助。所以,他提出,感恩中国需要挑选有稳定经济实力、有爱心能够长期给予孩子们关爱。至于孩子是否一定要帮助到上大学,他认为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而在这成长的过程当中,做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健康生活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是很高明和很智慧的。

万事万物符合道则兴。明道者,前程自明。是故,张仁杰的慈善,乃为智慧也。

 

张仁杰其人其语

 

1.将来需要靠自己,哪怕你捡垃圾,因为你是正常人了。

2.如果我知道捐给这个人的钱已经足够治病的话,我就会在网站上删除他的地址信息。我告诉被救助者要好好珍惜网友的每分钱。

3.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知恩、感恩的心。

4.救助的目的是帮他们渡过难关。但我更希望他们能自信、自立、自强,不要完全依赖社会。将来的路还得他们自己走,要鼓励他们靠自己的信念经营好自己。

5.将来条件好了,我还想用视频记录下求助者的状况,这样会更生动感人。那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

6.我喜欢简简单单地尽自己所能去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我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孩捡起海滩上的鱼,把它们送到海里。有人说,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孩说,每救一条鱼,海里就多了一条生命……

    附录

    张仁杰感恩中国网站:http://www.owecn.com/

    感恩中国倡议: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构造和谐社会。用心经营网站,用爱回报社会。感谢您对感恩中国的关注和支持,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知恩的心。

    参考:

    1.黍匀营养创造网 http://www.syyy36.com/慈善与智慧

    2.2010.Admin5访谈室:对话感恩中国张仁杰

    3.“疯狂义工”:奔走冷暖之间 2010-09-02 19:24:48 来源: 新华网

    4。“感恩中国”感动世界—一个网站站长的故事  2013年01月04日 11:50:49

    等等。

    

   

发表日期:2012年1月10日    浏览次数:1964次
  上一篇:[专刊92]父母谁决定孩子相貌和智力   下一篇:[专刊90]关于梦与身体问题的专题
 
评论 评论总数:0 条
  无[专刊91]青年榜样平民张仁杰的慈善路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评论人: 只有本站会员才能发表评论,前去注册,我已经是会员,我要登录
 相关文章
·[公益]《营养周刊》栏目 2009/6/14
·【182】日本小学午餐做法震惊全世界 2018/8/24
·[174]藤麻理惠理家:要收拾全世界 2016/11/29
·[专题56]避免过劳症的测试和案例 2011/9/23
·[专题57]论文索引SCI愚弄国人吗? 2011/9/23
·[专题58]中科院文论:大师从何处来 2011/9/24
·[信息]清华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系
·[信息]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交流】食物营养成份逐年下降有退化现
·[书讯]《干细胞市场营销》目录
·【常年】历代养生古文写作专题课程
·【汇总】课程函授讲授报名指南
·【简介】黎黍匀
·【课程】营养师1-8级函授课程及标准
·【课程】营养师1-8级函授课程及标准
·[服务]黍匀营养手纹分析专题
·【函授】课程报名表与缴费
·[研究]营养师的级别以及职业划分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
·[指导]你应该如何学习营养学?
·[图片]为爱50年凿六千阶梯
·[概念]生命力指数
·[评论]《肠胃决定健康》的思想高度
·[讲义]减肥饮食设计
·[信息]清华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系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增加了总β放射
·[信息]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南通回应禁止制造销售殡葬用品不妥
·王海打假:天赋五常稻花香属于冒充
·[健康]当心这些越养越病的假养生建议
·[疫情]国家卫健委关于疫情最新通报
·[分析]陆挺:今年房地产市场或迎来出
·[信息]定价无标准,万物皆干细胞吗
黍匀评论 - 推荐文章 - 新增文章 - 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 - 网站支持
CopyRight 2009 www.shuyunyingy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黍匀营养创造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71)13078904345  服务邮箱:shuyunyy@163.com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2955525968
备案号:桂ICP备09002927号  你是第 1524330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