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与养生习俗说
黎黍匀/文
端午节至,而粽子飘香,龙舟赛水,蒲酒凛冽也。五月初五,户户如此。各地名之又各有其因由,是以名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不等。
何以有此名?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正值仲夏,首个五日为阳发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因节气为夏至,乃天地阴阳变换,巨阳初出,万物相应,必皲裂而脉搏兴,气息强劲而搏动,人之肺脏随之吐纳有增,皮毛竖直,人有痒也。人而有痒,去其火也,故食有灵草以适其时。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俗有出也。而女归宁,皆其时为阳,与女之阴克制,女归其处,免与天地气息冲而和之,万事皆宁也,故有归宁俗。
何以为食?南方有俗,五月初五,门上挂艾,以艾沐浴驱蚊。又认为“重午”犯禁,五毒尽出,故驱邪避毒,门上悬菖蒲、艾叶等。此实为应天时也,其时为巨阳至,身以适之,采各草以护之。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然,粽子为主食,皆因粽子本为糯米,糯米暖胃,以应肌肤阳气之发陈,以达养生驱病之目的。
何以为庆?龙舟为之。巨阳至,非水不可以抑也。水为龙之事,乃庆龙之舟,必祷告于龙神,投以祭品,香纸蜡烛、粽子果品,九叩三拜,以福临至,即数十人于舟上,划浆而动,水银翻飞其上,势不可挡也。龙舟庆,乃为庆有水之恩,润阳之火也。《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梦粱录》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所谓端午节,实际上就是大地阳气要迅速发作的时节,也是夏至的时令,身体为适应这些变动,必然有响应的变化。体赢弱者,则有皮肤、经络等不适之症。故需要各类草药、酒品、糯米等方式抑制,以平安过度。而赛龙舟也是借龙之祷告,为人体得顺利得水之气,度过夏至的仪式。
好吧,不如回家吃个粽子,可以降低皮肤类疾病的发作。
|